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以法治的方式引导社会多一些理性的声音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2-07-05 08:03:18    

   浙江杭州2岁女童被保姆遗留电梯间意外从窗户坠楼身亡事件,引发持续关注。

  这是一件非常让人痛心的事。女童家人悲痛欲绝的心情,所有具有同情心的人都能想象得到。

  而怪异的是,随后,女童的全家遭到莫名其妙的网暴。

djEvY1o1UzVIbzdHZFp6YXNuTDlSSE1PTmhfS3E0ZWY2WFhGX3dxMmd2c01i

▲事发时电梯监控画面 图源网络

  01

  家住杭州市的赵女士一家请了一个专门的育儿师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原因就是夫妻俩工作都忙。这个保姆刚来七天,就发生了这起悲剧事件。

  从监控画面可以看见,保姆带着孩子走入电梯以后,一直都在低头看手机。等到达了楼层以后,保姆率先走了出去,但是没想到孩子没有跟着她走出来。

  就这样,没挡住电梯门的保姆,先回到了家里。这个小女孩在密闭的空间,害怕得大哭,电梯到了八楼以后,女孩就跑了出去。

  这个保姆并没有立马去找孩子,她也想不到,这个孩子已经从八楼掉下去了。

  保姆一直表示自己等电梯停下来,但是从监控上来看,这个保姆并没有马上去八楼,反而去了一楼电梯厅以及地下车库。

  一起无法挽回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女童坠楼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导致这场悲剧的是保姆,也有人认为小区的开发商也有责任,然而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却变成了一场“网暴”,被网暴的主角不是保姆,不是开发商,而是沉浸在悲伤当中的女童的家人。

  02

  起初网友们一致对外,力挺女童的父母追究到底,为孩子讨回一个公道,然而同情过后,杂七杂八的言论也随之而来。有人指责这对父母为什么要将两岁的孩子交给保姆带,也有人质疑女孩的母亲,孩子发生危险的时候他去哪了?

  没多久父亲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开直播。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让事件出现了反转,网友不再为这一家人发声而是反过来指责这家人的所作所为,就连质疑孩子母亲哪去了的问题,都重新被网友想了起来,这个因素叠加,就出现了这件事情的后续:女童全家被网暴。

  女童父亲称,很多人开号冒充自己,有网友说他是林生斌,还有人质疑当时孩子妈妈去哪了。家人本来心情就很悲痛,现在孩子外婆癌症晚期,情绪特别糟糕。还有人说他要消费网友然后去带货,他已公开澄清。派出所也在收集证据。

  网友们对于这家人的诸多猜测,的确有些匪夷所思。利用网友的同情心,蹭亲人去世的热度为自己牟利,这种事应该是绝无仅有。我们首先应该从善意的而非恶意、怪异的角度去做推理。

  我们只是旁观者,没有设身处地地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更不可以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渠道去对女童可怜的父母亲进行二次伤害。

  我们更愿意相信,女童的父母是善良的,他们可能有目的,除了想尽快为女儿讨回公道之外,可能也是想扩大舆论,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件事情的本身,并且从中吸取教训。

  03

  群体性暴力情绪事件在无时空的互联网推动下,似乎有增多的趋势。站在一个虚设的道德制高点上,在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事实真相之时,甚至懒得以最常规的道德来做一个逻辑推理,就形成一种风起云涌的暴力风暴。

  即使按照人性最底线的推理,在刚刚失去女儿悲痛欲绝之时,就去直播想做“网红”,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那些网友为什么不能耐心地、冷静地等待一下原因再去做出评价?

  这种看客式的、唯恐天下不乱的大众情绪是非常可怕的。

  以疫情为例,自爆发以来,被感染者其姓名职务职业家庭等等不少属于公民正常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居然也是层出不穷。被感染者本来就是受害者,本来也应该是被同情、呵护的对象,个别网民不明就里就去做出故意传染的逻辑推理,多多少少显示出一种集体心理的弱智,或者说,看客心理——面对任何事件都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事件表象有着浓厚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受伤害者毫无同情。

  这显然是一种扭曲心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类似暴力事件的频频出现,国家开始以法治的方式扭转这类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互联网一样不是随意言语伤害他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法外之地。

  对于类似网暴,就要通过法律的方式来制止、纠正和打击,还社会一片晴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网暴情绪的故意性,它折射出来的是一种人性的恶劣,这种恶劣就像潜伏在一些人人性深处的“惯犯”,一旦有机会就会喷涌而出,对健康社会造成无端的伤害。

  可见,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依旧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