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再次引发一个当今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何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才能避免各类心理疾病和更多悲剧的发生?
图源网络
01
故事很简单,结局让人唏嘘。
20岁的浙江女孩小鲍,因多次吸毒,被送到戒毒所戒毒。
小鲍13岁时,一直疼爱她的爷爷去世了,父母又闹离婚,小鲍觉得“这世上好像没人爱我了”。因成绩不好,小鲍辍学了,父母恨女不成钢,生了妹妹,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转移了,小鲍成了“看不见”的孩子。
在别人的怂恿下,小鲍明知毒品还是尝试了,“既然没人在乎我,吸毒又怎样?”
17岁时,小鲍被父母送去强制戒毒。小鲍爸爸隔着玻璃窗看到女儿,止不住地哭。民警找小鲍深入谈话,让她认识到父母并没有放弃她,她其实是被爱的。
治疗过程中她感受到自己是渴望在家里被看见的,倔强、叛逆,都是为了表达这种渴望:“她需要爱,同时也是被爱的。”
这个奇特故事的背后折射出当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
02
有一份资料很能为这个故事做背景和解释。
根据世界卫⽣组织统计,精神障碍及⼼理问题导致的青少年⾃杀,在全球青少年死因中位列第三。中国⼉童医学研究中⼼的各个临床基地平均每天接待患者达500余名,⼀年病患数额就达到16万左右,在拥有3.6⼉童青少年的中国,其⾼居不下的精神发病率,令⼈堪忧。
我国⼉童青少年疾病发病率⾼居不下的原因众多。社会因素最应该被关注。统计显示,精神障碍和⾃杀已占到中国疾病总体负担的第⼀位。⼼理健康被⼈们重视的程度是与社会的发达程度相关联的。
⼀般来说,社会的发展程度越⾼,⼈们所承受的压⼒越⼤,⼼理健康问题越突出。目前中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瞩⽬的成就,人们⽣活⽔平已有很⼤改观。但相应地,⼈们所承受的⼼理压⼒愈来愈⼤,⼼理问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0年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且女生抑郁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抑郁高于独生子女。
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留守⼉童、单亲⼉童、独⽣⼦⼥的⼼理、⾏为问题尤为突显,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
部分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并不是随着他的长大就消失,有些会进入成年期,有些孩子会伴有一些品行问题,后来变成有反社会行为问题,有部分会伴有情绪障碍。
这些都是不可等闲视之的社会问题。
03
你可以认为上述这只是一个个案,属于特殊情况。如果这样的个案继续逐步、快速增多的话,就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了。因为任何一个病态的蔓延一定有着它内在的逻辑、长久的积淀和暗潜的驱动力。
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一入小学就开始的起跑线竞争,独生子女时代造就的整个社会对孩子不正常的“溺爱”,都让心理紧张的少年儿童格外弱不禁风,选择极端手段和方式“对抗”家庭、学校教育的孩子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而追根溯源,多数悲剧主要是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或者太多造就。就像上述这个案例中,为了引起关注而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吸毒来吸引父母关注的目光,实在是极端得让人痛惜!
如果家庭能尽早给予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何至于选择如此极端的被关注方式?!
一个负责任的家庭,一所有正确教育理念的学校,一个普遍重视引导作用的社会,都要肩负起培育人健康成长的职责,这显然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毁灭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的一生。
尤其是作为教育起端的家庭,一定要有正确的、适度的关爱,既不可缺乏,也不可过分。爱并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关心要更注重尺度。
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有适当的爱和关怀、鼓励的环境中,一个孩子才可能避开各种心理陷阱,健康成长,成长为一个对于社会有益的人。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