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经济大盘,土地资源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彰显。6月16日,全省土地储备工作现场会在杭州召开,提出将全面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土地储备统一管理新机制。
据悉,这是浙江第一次召开全省土地储备现场会。当前,受疫情、国际市场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召开这样的全省会议,透露出哪些信号?
统一管理 强调土地储备综合用途
据统计,2019—2021年,浙江土地储备供应经营性用地17.52万亩,占经营性用地供应总量的57.9%,占土地储备供应出库总量的51.4%。
“接下来,土地储备要紧密结合经济形势,加快收储和做地工作,既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拓展空间。”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加大综合用途土地储备力度。以往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驱动,土地储备主要是作为城市经营的工具,储备土地供应主要用于商服、商品住宅。今后土地储备不能再片面强调卖了多少地、换取了多少土地出让金,要向综合性方向转变,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收储,通过土地收储、前期开发、供应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用地保障。
另一方面,要加大片区储备综合开发力度。要把片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筹安排好片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统筹结合好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和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统筹安排好配套设施建设,科学配置经营性用地、民生用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用地等各类用途土地比例,做好区域资金平衡。
下一步,全省各地将建立健全“1+N”管理体系。“1”即土地储备机构,要承担起统一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重点抓好储备计划、储备入库、供应出库以及重点地块做地等环节,要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储备土地情况;“N”即各类做地主体,要调动好各类做地主体的积极性,开展前期开发等具体业务,形成强有力的整体推动力。
盘活存量 聚焦低效用地再开发
据统计,2021年,全省在库储备土地中来源于存量土地面积达到14.4万亩,占63.6%。
土地要素制约是我省一个硬制约,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只有做好存量文章,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现在不加大力度储备土地,今后手中土地资源就会不足,不仅仅房地产市场难以精准调控,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也难以落地,民生保障项目也难以实施,将会影响整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错失发展良机。”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下一步土地储备将更聚焦城市内部的旧工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加大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储备力度,通过储备、做地再出让,实现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改善城市风貌与布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促进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数字化引领 强化土地储备精准调控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必须要有一定数量可支配的土地。
面对当前市场环境,土地储备如何更加精准的发挥“蓄水池”“调节器”作用?数字化改革将发挥引领作用。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浙江将加快建设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加强对土地储备机构、计划、项目、地块、资金、债券实施等全流程动态监管,确保全程可追溯可查询。
“我们还将围绕土地储备全周期管理,打通与财政、生态环境、建设、水利、文物保护等部门的数据共享通道,推进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与‘多规合一’、耕地保护、空间利用、不动产智治等场景的对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全面开展土地利用现状精准调查,摸清底数,建立数据库并不断更新,为土地储备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来源:浙江日报 | 撰稿:朱承 通讯员 路雄英 巫继斌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