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徐林: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 软硬件及人才一样不能缺
中国网 · 辛文 | 发布时间2022-06-15 10:48:29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林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软硬件和人才一样不能缺”。

图片1.png

  伴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被提上政府的工作日程。然而现实中基层政府对其理解普遍不够准确,如一些社区将其理解为建设几个适老或适幼设施,也有的将其理解为举办一些老幼主题活动,还有的社区花费大量资金进行老幼友好型社区改造,但使用率极低,成为摆设。

  首先应厘清老幼友好型社区的概念内涵。综合既往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发现老幼友好型社区主要包括以下维度:其一,空间建设。这是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硬件”基础,这个空间需要有安全性、可识别性、体验感,并适合社会交往,满足老幼群体的社交需求;其二,氛围和文化建设,即软件投入。除了社区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以外,还要特别关注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这对于老幼群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三,社会参与。老幼社区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没有充分的参与往往会造成设备设施实用性不足,建成后使用效率不高。

  其次应明确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方面,“老”“幼”是不可分的。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里,有“幼”的地方往往都有“老”,单一地建设某个适老或者适幼“硬件”设施是不合适的。应充分考虑“老—幼”之间的联动,发挥硬软件设施的“多合一”功能。另一方面,“软”的内容不可或缺。在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上应从老幼群体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共性与联系出发,充分考虑老幼群体生理、心理因素,开发适老、适幼的文化教育、公共健康、心理安抚等“软”的配套服务。

  如何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首先,在“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纳入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相关内容,研究出台《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专项规划(2021-2035)》和《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指引》。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站在“未来社区”建设的高度,系统规划(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和稳步推进相结合。街道成立了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专班,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协调各部门工作。街道聘请了具有理论和实践积累的专业机构参与制定了详细的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方案。为使方案更具针对性,专业机构专门抽调人员进行2-3个月的前期调研,了解老幼的需求及特性,并将其融入到硬软件设施建设中。如街道内部交通机制的设计就认真听取了居民的建议,得到广泛认同。总而言之,专业机构经过充分地调研,在规划中特别制定了个性化、菜单式的建设标准,使老幼群体的特异性需求得到最大可能满足。

  其次,应高度重视软件建设,营造老幼友好氛围。当前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硬件考虑得多,软件考虑得少。然而软件更重要,软件体现了老幼友好的建设理念和思路,是硬件的灵魂。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根据老人和儿童的差异针对性地推出了相应的氛围和文化建设方案。其一,针对儿童的“独立+安全”“运动+艺术+自然+探索”需求,以安全(可信赖)、多元(可探索)、开放(可持续)为硬件设施的建设定位,营造“勇敢,向前一步”的儿童友好氛围。其二,针对老年人“被关注”“老有所为”的需求,营造“我们在乎您”“包容、关爱、愉悦”的友好氛围,在空间建设上遵照老年人的习惯,硬件设施方便适用。如“共享客厅-老友社”项目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理念,这是一个集“社交、活动、公益”于一体的老年空间,通过各种文化建设和氛围营造有效治愈老年人的“疏离感”。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岗位建设,促进广泛的社区参与。包括建设专职和兼职老幼友好工作者队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幼友好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为社区困境老幼群体提供帮扶服务;重视老幼群体话语权,激发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群体参与建设。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