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师思想内涵、增加知识含量,实现精神上的“进化”,能力上的“拔高”,切实落地“走进经典”行动,近日,哲商现代实验小学“协韵哲语”经典啃读坊开展《我的教育信条》经典读书会。活动由校长陈坚光领衔指导,啃读坊坊主卓秋月主持开展。
卓秋月介绍,《我的教育信条》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关于儿童研究和教育理论的论著,该书分为教育心理、教育哲学、教育实验三个板块,对于教育与学校、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该书对于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以之指导当代中国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每位老师一读再读。”
教师余莹莹分享心得:“当我们的兴趣在于如何使理想实现时,我们称其为努力。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俯下身和孩子对话,走近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并能持之以恒的保持,这才是读书、学习、研究的本质。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善思善学,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一颗赤子之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孙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所有参与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教师王梦雅说,成年人应该深入到儿童兴趣中去,产生共鸣,既不能放任也不能压抑,不然会导致儿童好奇心、灵敏性的减弱(压抑)或者以任性和好奇代替真正的兴趣(放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走近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在兴趣中健康成长。
教师郏晨晓表示,老师和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一是,让孩子动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手对应的大脑神经元是最丰富的,这是锻炼和激活大脑的有效做法;二是,尝试自行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多花点时间自己尝试解决,可以为孩子持续产出成就感;三是,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可以让孩子认识和发现更多的新事物,也就有了更广泛的兴趣可能。
教师金崇剑认为,在该篇著作中,杜威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当天,啃读坊成员围绕“我心中的教育”这一主题,从分组讨论到集体交流,或质疑,或解惑,或评议,生动诠释出教育的意义,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余莹莹 王琼阳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