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毕业季将首次有突破一千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而前几天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8.2%!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数据。另外一方面,企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仍在苦苦寻觅合适的人才。
两者何以如此错位?
前几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讲给三亚学院即将毕业的学子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部分缘由。
三亚学院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 图源网络
01
李书福与毕业生探讨青春、教育、择业与未来,寄语大学生脚踏实地、提升能力、把握青春、主动作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示出特别的才华,在未来的人生中收获快乐、幸福和成功。
如果觉得这些话属于常规的励志。那他举的这个例子却能深深刺痛现实——
“最近有一个段子,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博士成功获得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城管执法岗位;中国社科院大学的两位硕士研究生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队员。”
为什么这些例子容易在网络上传播?李书福认为,这种议论的本身可能存在问题,“那就是人的观念出问题了,人们对学历与能力的认知出了问题。许多人把学历当能力,把学位当地位,端着高学历、高学位的架子不愿意接地气,不愿意从基层干起,缺乏实践精神,那自然就脱离实际。”
他的这个观点很尖刻,也很有说服力:如果认为学历学位就等同于能力地位,那大家都不要工作了,只要读书就行了。人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不止语重心长,他道出的更是一个人人皆知却经常被忽略的教育逻辑。
02
就业率一直是政府最为关注的事,世界各国统统如此。因为它涉及面很广,关系着亿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是社会能否稳定的“晴雨表”。
而在选择就业还是“躺平”之间,有着许多的观念作梗:多数时候不是真的无业可就,而是寻找职业的人们认为“不合适”。这种观念的错位使得失业比例大幅上升。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两难局面?李书福认为,关键是经济转型与人才培养匹配度太低。他希望三亚学院继续带好这个头,把相关学科建设好,发展起来。“比如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等三电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医养健康等新一代技术的人才培养,即使不能培养更多的基础科学人才,也可以下大力气培养更多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
这样务实的教育和就业理念最需要普及到那些在选择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人的大脑中。
教育与就业,作为人才的供需方,总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努力匹配起来。事实上,二者也时常会错位。吉利集团要凭借自己特立独行的实践,寻求一条能够让教育和就业和谐对接的路径。
最终赢得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5年来,吉利以产学融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创办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校学生超5万人,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超15万应用型人才,助力更多人实现了更高价值。
03
这与李书福在办学之初提出的“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理念不无关系。三亚学院以此为办学使命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三亚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与优势行业、头部企业的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和课程、实践与实习等成长通衢,让学生一进校就瞄准市场、瞄准就业,去练就行业与社会所需要的扎实本领,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努力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竞争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这个实践对于当下青年人的就业非常有启迪意义。一方面是经济转型要求人才培养适应并匹配,另一方面则是就业观念需要改变。所谓的“白领”“蓝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正在模糊彼此的界限,这不光指收入,也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一系列综合因素。
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如果继续固守“白领”的城堡而不愿尝试去去“蓝领”的领域,失业就会成为一个永不陈旧、随时出来搅扰人们的话题,甚至在有些特别境况下,会突显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
吉利的实践和李书福有关教育、就业的观点,是值得探究的。他同时说出了当代一个很有意义的观点:年轻人就业观念需要真诚务实地做出改变。
教育方式是源头,就业理念是落点。这样的良性循环需要观念从中作为润滑剂。唯有此,经济转型中要求的人才培养以及成功就业才会顺畅运转。吉利三亚学院的实践,在为中国当代教育和人才培养趟出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