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中国人已苦苦寻求数千年。
在5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这个强调,让我们想到,2006年的5月30日,就在今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杭州所作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也提及:
“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文化建设,既要有发乎内心的文化自觉,也要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之上。
这其中,文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01
杭州大运河 来源:视觉中国
这篇两千多字的序言,透露着一个省域文化建设的底气和决心:
“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写下序言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还有一个头衔: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要由省委书记亲自谋划并主持启动?
2005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做了个重大决定: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此后,文化研究工程成为其中重要一项。
工程围绕“今、古、人、文”,即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和浙江历史文献整理展开,总结发展经验、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学术品牌,提供发展的力量。
序言结尾,有这么一段话,深情讲述浙江启动这项工程的初心——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02
2020年9月21日下午,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暨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会议在杭州召开 胡元勇 摄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国内首个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关照地方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为了做好这项“超级”工程,浙江下了大力气。
比如,这项工程由“一把手”牵头,浙江历任省委书记相继担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谋划部署、指导把关,已接力长跑17年。
拿近两年来说,2020年,浙江就专门召开了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2021年,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两次会议,省委书记袁家军都作了重要讲话。
又如,17年间,浙江对此持续强化人、财、物投入,光财政专项拨款就超过1.7亿元。这还没算上各单位自己往里投的资金。平心而论,相比科研、基建等,这数目不算多,但纵向比较而言,已经显示出分量。
再如,围绕顶层设计,工程组织多部门联动、跨学科覆盖,共同锻造引领重磅学术项目。这不是说说的,毕竟,没有实打实成果拿出手,谁好意思说自己“重磅”。像“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丛书”,一个项目就涵盖120部巨作,一出手就是领域内“百科全书”。
瞄准一个方向,埋头苦干,不断深挖。要不怎么说浙江政府和浙江人,温良之中又有股狠劲儿呢?
03
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7年,成果显而易见。
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开展系列研究100余个,设立研究项目14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400余部。工程第一期于2015年结束,第二期于2017年启动,第三期已制定好方案,新项目正在路上。
今年春天,火遍杭城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正是工程标志性项目之一。
很多人好奇,这到底是座多大的富矿?其间,“大系”团队走访全球260余家文博机构,高清拍摄收录了12479件(套)中国绘画。
这难度得有多大?像南宋画家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就是团队吭哧吭哧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拍回来的。
要是没有强大的能力和信任作为背书,要不是满怀着诚意前往,哪能将万余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宝“收入囊中”,让千年丹青重现?
此番,是“大系”历炼17年,首次大规模面向大众。今年,它还将走出杭州,亮相嘉兴、北京。
17年,从研究到展览,研究环节才画上句号,展现浙江文化气派、中国文化自信的历程才刚开始。
浙江这块土地,并不算太广阔,却无比深厚。历史数千年,我们之所以还在研究文化,是因为鉴往知来,也因为它带来精神富足,带来前行的力量。
文化对人类有何作用?
何以浙江?何以中国?
透过这项不寻常的工程,透过这篇不寻常的序言,无须多言,答案已显而易见。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浙江宣传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