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倍受重视和关注。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值得一提的是,“专精特新”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地利好政策和扶持举措层出不穷。
疫情影响虽在继续,浙江致力推动产业与金融互融共进的探索实践从未停止。5月20日,由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和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主办的“金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在杭州召开。
当天,主办方牵头天堂硅谷、正泰集团、传化集团、吉利控股、蚂蚁集团、复星国际、浙江金控、浙商银行、海亮集团、泰隆银行、敦和资管、富通集团等12家浙江产融头部机构,采用“线下+线上”的形式,与远在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的嘉宾连线探讨如何为“专精特新”企业“添活力”。
会上,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钱塘江论坛联席主席周延礼表示:金融机构做好“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服务,对于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竞争力,稳定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重大意义。“专精特新”企业是所在行业、产业的优秀代表,其特征是持续坚持企业的管理创新,在细分市场和行业都有较好的品牌口碑和市场认可度,金融机构也选定这类企业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许多银行将“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科技金融业务体系的重要客群,围绕其多元化融资需求,创新综合金融产品和服务。
除了加强金融助力之外,引导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性工程,周延礼建议从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地的精准扶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障等方面着手。精准施策、发挥合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增量,也是激发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之举,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所向、大势所趋。金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究其根本是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浙商银行党委书记陆建强表示,要想服务好与传统客户有着较大差异的专精特新企业,商业银行自身必须先疏通专业能力痛点、精准服务断点、特殊风控难点、生态构建堵点这4个“关键点”,浙商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提出了“星火计划”,以专项助力、精准服务、特色支持、创新赋能的“专精特新”金融服务于“专精特新”企业。陆建强强调,银行要提高对“企业未来价值成长空间”的评估能力,浙商银行正围绕“专精特新”构筑“合力赋能的政银合作、优势互补的专业服务、同频共振的股权链接”的三大创新生态圈,实现全新赋能。
科技、金融、经济三者的互通共荣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科技不再是单一的垄断,创新思维百花齐放,在人才、资本、平台、政策的交汇下,新一代人将创造更大的辉煌,“专精特新”未来发展也有着无限可能和更大想象空间。
此外,专家在对话环节指出,金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应从加强直接融资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加大精准服务力度等方面着手。金融资源和服务应该与“专精特新”特点相匹配,譬如银行应针对科技型企业创新风控手段,对企业风险和金融服务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与画像。结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点与发展生命周期,设计“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专属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质押以及应收账款质押以及担保贷等等。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行业、规模、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单一融资方式已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不同金融机构可以合力设计多元化融资产品服务,以“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方式提供综合化、全方位投融资综合服务。
地方政府应积极通过成立引导基金、科技型企业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分散融资风险,增强市场活跃度,提升投贷联动模式融资效率和服务能力。以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专精特新”领域。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吕涛 | 责编:李斌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吕涛 | 责编:李斌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