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由引导到自为:宁波鄞州防疫“合伙人联盟”的治理启示
中国网 · 赵定东 邬冬骥 肖圣华 | 发布时间2022-05-10 15:24:09    

   常态化下的新冠疫情作为现代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已经凸显出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迅速扩散性等特征,考验着我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应急能力和建设成效。

  欣慰的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社区工作人员、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社区居民

  广泛参与,形成了一张运转有序的基层治理大网,解决各种因疫情防控出现的应急问题和生活常规问题,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序。

  但也看到,社区疫情治理“最后一公里”仍存诸多堵点,如“社区服务人员少与服务对象多”的力量矛盾、“防疫政策的刚性要求与居民个性化柔性需求”的空间矛盾、“政府积极作为与居民主动参与力不够”的转换矛盾、“政策资源和物资资源配置的部门权限与基层网格化的点位责任”的协同矛盾等影响着基层疫情治理绩效。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居民自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社区作为面向居民、服务居民的第一线,繁重的任务使之疲惫不堪。社区的压力如何化解?社区获得的支撑是否足够?社区的活力如何体现?社区的定力在哪里?

  这些问题也困扰着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等地创立的防疫“合伙人联盟”机制将居民志愿服务力量由发动和引导转向居民的自觉和自为,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引发关注和重视的路径。

  通过整合居民参与激情实现治理聚力合伙,构建了以社区资本为主导的自在邻里共同体。

  社区资本是指居民之间及居民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它以在疫情爆发时对社区管理制度的正常运作带来了挑战和破坏,在常态性管理制度受到灾害影响而暂时“缺位”时,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发挥独特作用的社会力量的整合。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爆发之初,政府实行扁平化指挥,且协调应急、卫健、商务、教育等部门全面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但人力不足、社情不清等严重影响着防疫的精准化,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街道及时激活众多社区能人站出来当志愿者,同时组织居民、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构建自在邻里共同体,打通物资配送“最后100米”、维持核酸秩序以及照顾独居孤寡老人等。

  如金桥水岸花园、殷家花园在阳性初筛确认后,街道在统筹村社、机关及区级支援力量的同时,通过建立责任到人、联系到户到基层治理“微网格”,形成了“办事处——社区——楼道——户”联防联控的管理体系。自此,街道辖区内“三区”范围包含的7个社区、5家公寓、2家市级大型行业商场、1家商业综合体和1家工业园区,涉及人口47164人(其中封控区居民257户701人,管控区居民3510户9341人,防范区居民14796户35622人),以638个“微网格”为主体,自发划分为“扫楼组”“核酸检测组”“机动组”“物资配送组”4个小组,小区居民自觉加入防疫志愿者,他们利用门户清、人情熟等优势,在一线防疫的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政策宣传、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工作,构建了一张畅通高效又凝聚温暖的疫情治理社区资本,成为政府防疫工作的最重要帮手,有效扩展了防疫战线、聚拢了人心。

  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实现治理聚智合伙,构建了以居民认同为主导的社区自为共同体。

  “自为的社区共同体”是居民有意识地突破邻里空间束缚,将互动范围从邻里互动扩大至社区互动,主动参与社区层面的集体行动,以建构一个最大化的利益共同体,其中解决疫情期间信息的不对称等导致的居民心里恐慌问题是维持社区秩序的关键。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首先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如殷家社区组建了1个微网格员联络群、2个居民微信群,19单元的微网格长再组建单元居民微信群。20多个微信群基本覆盖社区1443户居民。微网格员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群反馈信息;其次利用大数据集成完善精准服务机制。如他们制作出“鄞防疫”恰时集成鄞州公安、卫健等16个部门的数据,立体建模,将每一户信息都详细列出。利用小程序自动筛查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方便突击队员标注“四特人员”的特点、诉求,做好精准服务。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鄞防疫”已为50余支“鄞领”突击队、1000余名突击队员推送数据10万多条,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累计为近3000名老幼孕残以及慢性病患者提供了精准服务。

  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居民信息认同、措施认同和行动认同,居民在做好自我防范的同时,为疫情防治提供了秩序保障。

  通过规范社居民参与机制实现治理聚心合伙,构建了以居民责任为主导的自决共同体。

  社区作为一个蕴含现代性和公共性的基层单元,社区居民也被赋予了一种社会公共责任和道德意识的价值理念。这要求居民关注点从私人领域、社区领域扩大至社会公共领域,形成一个由居民构成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赖的“自决的社会共同体”,透过居民行动等方式,引发私人生活边界与社会行动主体之间的重构,使得居民获得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进一步保证了居民充分享有公共福利的权利。在疫情期间,这对于赋能社区“四特”群体、增进社区公共利益维护、增进社区疫情防治功效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他们开辟闭环就医机制,保障了居民参与社区行动的社会公共责任维护措施。如殷家社区处于管控区期间,人员只进不出,而社区里有不少老人需要定期配药或者到医院就医,针对这一情况,他们在对接防疫部门后,决定对紧急就医人员开辟闭环就医通道。规定,紧急就医人员须在在街道防疫指挥部统一调度下,由120专车接走,并闭环转送至定点医院就医。返回社区的居民需要定点医院出具相关证明,然后由街道防疫指挥部统一安排专车接送,采取点对点形式接回社区,再由防疫人员接送回家,全程闭环管理。除了紧急就医,类似居民需要采购药品等事务也是安排专人对居民的用药需求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医生代为采购药品,并通过社区防疫志愿者送到居民手中。

  其次,他们创立了社工+志愿者合作机制,保障了居民参与的组织性和有序性。如潘火桥社区传奇里小区,1名社工带动53名居民志愿者,在8幢楼建立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每个团队的队长、副队长组建一个志愿者队长群,采用轮值的方式,规定2人负责守楼且登记进出情况,3人在现场扫码登记、维持秩序以及机动,有序完成2213人的核酸检测采样,展现了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和拓展社会公共责任的力量。

  众所周知,基层社区治理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为基层群众服务;第二重境界是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服务能力;第三重境界是组织基层群众自己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

  当前基层治理实践过于偏向为基层群众服务,偏向为群众做好事,偏向让群众有获得感。这种实践背后的思想根源认为,群众是需要服务的客体,是等待服务的对象,而没有看到群众的主体性,没有看到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建设性力量。

  然而,不动员群众,不组织群众,不依靠群众,基层治理肯定无法做好。鄞州防疫“合伙人联盟”的治理案例通过聚力合伙、聚智合伙和聚心合伙构建了自在邻里共同体、社区自为共同体和自决共同体,强化居民自发自为参与引领贯穿于社区疫情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自我治理的内生动力。潘火街道通过优化工作流程,依托微网格挖掘小区居民自治力量,构建“双体系”微网格居民服务体系并高效运行,实现社区治理从“常态体系”到“应急体系”的无缝衔接,从“政府主导”到“居民自治”的快速转换,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凝聚了防疫合力,实现了治理重心由“引导”向“自为”转变,有效破解政府责任过重与居民参与力薄弱发挥脱节问题,激活了社区活力,为实现政治引领“有态度”、社区治理“有力度”、群众服务“有温度”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新格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赵定东(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邬冬骥(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宣传委员)、肖圣华(宁波市鄞州区宣传部志愿服务处主任)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赵定东 邬冬骥 肖圣华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赵定东 邬冬骥 肖圣华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