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发布了《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继续扶持这类企业,力争打造出一批具备世界竞争能力的“隐形冠军”。
而这条路,浙江已经认真走过了16年。如果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那些民营企业探寻“个性化”创新的生存发展之路,那可以算的上是一段漫长的年月。
图源网络
01
在新出笼的这个《意见》中,18条支持政策可圈可点,针对性极强。概言之,这正是培育一个“隐形冠军”最需要的条件。
大概梳理一下,有创新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人才政策、质量品牌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市场拓展政策、数字化转型政策、融资支持政策、要素支持政策、服务保障政策等10个方面的助力。
这十大方面,基本囊括了一个创新企业迫在眉睫的所有政策需求。
而以2025年为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的“浙江目标”,也书写在已经开始的奋斗历程中——
到2025年,将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万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企业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0家左右。
重任在肩头,需要一个个精细的步骤。打造一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生态环境,正是浙江努力的方向。
有着数十年“一县一品”制造业历史、积累起无数成功、失败经验教训的浙江,首当其冲,占据先机,也一定勇担使命。
02
浙江的“专精特新之路”,最明显的启程是在16年前的2006年。
这一年,浙江就提出小企业“七化战略”,即专业化、精细化、高新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
拎出来看,这基本内含和萌芽着“专精特新”。
到2011年,国家提出“专精特新"概念后,浙江2012年即发布《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再创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专精特新”发展。
“专精特新”首次被高置于“新优势”的位置。
2016年,浙江省政府明确提出,借鉴德国经验,打造隐形冠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年开展省级隐形冠军企业认定,并建立隐形冠军培育库。
由此,“专精特新”与一个通俗而内涵丰富的词语连在一起:企业界的隐形冠军。
随后的2017年,浙江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意见》。加大对此类企业助力的力度,也加快了这类企业的发展步伐。
2020年,浙江实施《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支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2021年,浙江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进大会,提出做专做精制造业创新主体,梯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至此,浙江已经有了一整套督促和扶持专、精中小微企业的思路和政策,在所有涉及到的政策领域都亮起“绿灯”。
2022年,浙江出台《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路走来,风云相伴,扶持相随。这十几年的努力,浙江一直朝着一个不变的目标——培训中小微企业的“隐形冠军”进发。
03
任何一个制造业强国都拥有这样一种理念:就是技术上要做到“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可大可小,但是技术含量一定努力超越同行、挤进行业前列。
与过去我们发展企业追求“高大上”“五脏全”的“集团公司”思路不同,制造业强国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往往专注于一个行业的一个门类,精心打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和美誉度上遥遥领先。
模仿和创新,自然是前者容易后者难。改革开放初期,以广东为代表,主要是引进外资企业,技术上模仿。而今天,打造制造业强国,必须把创新作为主基调。寻找一切可能,培育自己的“隐形冠军”。
企业发展遵循一个不约而同的逻辑:政策引导指向哪里,企业成果就会出现在哪里。随着《意见》中扶持政策的落地,可以预见,在新一波的国内以及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浙江将会涌现出一批有能力与世界同行同台竞技的企业。即使是中小微,也会将“专精特新”作为不懈的追求。
一切的经济发展,最终的落脚点皆为民生。从浙江企业筚路蓝缕、含辛茹苦的创新历史中,安全可以透视出他们也将会在“专精特新”的路上,继续潜心努力,自信地跳上全球制造业竞技的大舞台。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