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特约 | 王仙桃杂文:静初,方能行高远
中国网 · 王仙桃 | 发布时间2022-03-23 11:37:45    

   春分,通俗地讲,就是春天过了一半。

微信图片_20220323113910.png

  这个时节,江南最为惬意,晴天,风和日丽;雨天,和风细雨。相较于之前的春寒料峭和往后的逐渐燥热,这时段的大自然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文尔雅,恬淡闲适,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也让人的情绪舒缓地平静下来。

  但是,有时候人沉静下来不免有些心有不甘。比如,当下的这场雨,从春分那天开始下到今天已经足足四天了,而且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除了起初因“喜雨”而有点兴奋,现在倒有点麻木了。因为这雨淅淅沥沥,滴滴答答,雨速不紧不慢,雨声不高不低,始终一个节奏,没有起伏变化,渐渐地,我看得审美疲劳了,听得百无聊赖了。

  于是,为了提起和激发我对雨的欣赏兴趣,挽留和延长我对雨的美好印象,今夜,我特意没开灯,而是点一根蜡烛,倒一杯红酒,独自蜷缩在落地窗前的沙发里,试图再次静静感受宋人蒋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听雨”情怀。遗憾的是,厚重的双层中空玻璃将雨声彻底阻隔,窗外仿佛正在播放一部无声电影,只有竹影婆娑之间,被雨水洗涤过的片片竹叶随风摇摆,在路灯的映照下烁烁闪耀着点点亮光,我阴差阳错地落入了东坡先生“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

  不过,“听”着“听”着,我反而感觉人更淡定了,心更安静了。突然,一个奇特的想法涌上心头:竹子一节一节,而人往往会把时光裁成一段一段,并且会不自觉地在这段时光里回味那段时光。

  是的,人一旦静下心来,一些陈年旧事便会不自觉地浮现脑海。此时此刻,我突然记起,曾经看到过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盯着几只蚂蚁饶有兴致地看了小半天,任凭他母亲怎么叫唤也不舍得离去。我不禁在心中自问,汉朝人如果不是静静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怎么会有“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乐府形式出现呢?这绝不是古人吃饱了饭没事干,而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体现。

  不得不说,人往往会受某种特定环境的影响而安静下来,有时也会因为某些事而平静下来,但这些一般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人只有到了一定年纪,心态大多才能沉静下来。但这即便是正常现象,也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所有的人到了某个时间节点就能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的,只有经历过人生风雨,并能对现状泰然处之,安之若素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看穿了世态炎凉,才能实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灵净化;是超脱了凡尘俗事,才能达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清高。这是一种通达从容且优雅大方的人生境界!

  但不管怎么说,人能安静下来都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对自己有好处。放下七情六欲,静思己过,三省吾身,进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益于身心健康。木心先生说:“从前的时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时代变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大轮盘,人在其中不得不被动地跟着旋转;又好像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变成打了“加力”的飞行器,“坐地日行八万里”了。于是乎,一些人因为走得太快,行色匆匆间忘记了来时的路,并且因为拼命狂奔而损坏了身体,因为急功近利而残害了精神,甚至因为“失重”而坠落下来。因此,能有机会停顿下来、安静下来,静静聆听一下自己的呼吸是否均匀、心跳是否正常、血液循环是否顺畅,像汽车维保一样,给身体做个“保养”,并视情修复疲惫的身心,完全有必要。

  当然,这也要看各人主观上怎样看待这个静。哲学意义上的静是与动相对的。我认为,这个静,既不是闲静下来无事可做了,也不是静止下来不想再做事了,而是处于一个以静制动的阶段或状态,是一个对自身状态主动作出适时调整,对自我角色自觉进行定位转换的难得机遇。就像一场篮球赛刚打完上半场,现在属于半场休息的“更衣室”时间,还要及时恢复体能,调整战术,为下半场做好充分准备。

  另一方面,人能安静下来对社会也有好处。抛开身外之物,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把舞台让给后生晚辈,有所为有所不为,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给年轻人找麻烦,不跟年轻人抢风头,并与他们美美与共,本身就是不给社会添乱子的自觉行为。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浮气躁,愤懑不平,看这也不顺眼,看那也不习惯,拿年轻时参与搞惯了政治运动那一套东西来要求和约束现代人,说落伍话,出“馊主意”,办“吃力不讨好”的事,甚至脑子一热,心血来潮,指手画脚“瞎折腾”,像“文革”那样搞极“左”,使出与时代不符的“昏招”,那就不是给社会作贡献,而是彻头彻尾的给社会添乱了。

  然而,我觉得仅仅不给社会添乱还不够,还要尽其所能,发挥余热,主动为社会作贡献。当然,为社会作贡献有很多种方式方法,这要根据各人的自身条件和能力量力而行。但不管怎么说,有些事情还是不难办到的。比如,年轻人冲在一线,你打个下手,递个工具,帮衬一把总可以吧。再比如,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去扶贫、去支教,也不可能去到贫困村当“第一书记”了,但结个“对子”,搞点资助,行点善事总可为吧。如果你不愿意做慈善,那么就不花任何成本,在不苛求“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的情况下,发挥自身优势,言传身教,做好力所能及的复制和粘贴工作,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把优良传统赓续传承给子孙后代,教育引导他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总是可行的吧。

  总而言之,人一旦安静下来,就要善于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尽量避免低频率的情绪出现,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宽容、正直、喜悦、善良和向上的状态上,自然就会拥有人生的完满境界。一句话,安静下来的乐趣有很多,安静下来的高尚情趣也很多。关键就看你怎样去做这道“选择题”。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眼下,西伯利亚寒流已停止了袭扰的脚步,东南沿海温带、亚热带季风尚未生成飓风席卷而来,处在两种极端天气结合部的江南,正是难得的气候平稳、平和的“窗口期”;南方人也有个“春捂秋冻”的说法和习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既然如此,不如趁势而为,把这个自然界的气候“窗口期”变为人生修身养性的战略机遇期,在霏霏细雨中让自己安静下来,回归静初,不忘初心,静纳百川,静待花开。

  如斯,便能怀瑾握瑜,高风亮节。因为只有静初,方能行高远!

  ——2022年3月22日

来源:中国网    | 撰稿:王仙桃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王仙桃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