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市场主体的总结数据让浙江陷入深思:截止2021年年底,浙江共有市场主体八百多万家。
图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01
这份由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对外发布的《2021年全省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868.47万户,同比增长8.12%,第三产业占比继续呈扩大趋势。
什么意思?就是市场主体在相对中增加。它能反映出经济的活跃度,也能透露出市场消长的颠簸程度。
这就是接下来的这个数字:市场主体在这个年度里增加了168.75万家,比上一年度增加0.20%,同时注销了105.61万家,这个数据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4.4%.
注销数量往往就会反映出市场的摇摆和不确定。
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是,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扩大。这是一个走向发达经济体的标识。
暗流涌动,昭示着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华丽转身的过程中。
数据显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的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2.50%、17.66%、79.84%,第三产业占比继续呈扩大趋势。
这样比例已经是妥妥的正常布局了。
三次产业占比是衡量经济发展类型和结构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三产占比都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当然这是指产值占比而言,但是数量的增加与产值自然也是正向的。
三产比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它能够说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效果和趋势。
02
浙江一直以来创业氛围浓厚。小微企业活跃程度高。
就这次统计来说,小微企业发展尽管弱于大中型企业,但对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截至2021年底,浙江在册企业313.79万户,同比增长11.26%。其中,小微企业在册数量达282.61万户,同比增长13%,在企业总量的占比为90.06%。
新设小微企业49.59万户,同比增长12.45%,注销25.68万家,同比增加21.4%。
全省小微企业联系点数据显示,认为基本恢复甚至好于疫情前的小微企业、小微园区的比例分别达到53.30%、79.36%。68.3%的小微企业认为当前自身经营情况偏好。
77.14%的小微企业预期未来自身经营情况向好,95.77%的小微企业预期未来订单情况向好。
数据貌似空洞,却是企业发展最好的晴雨表。从中透视出来的是企业发展是顺利仰或艰难,空间的大小也隐藏在这些增加减少、此消彼长的数据中。
03
2021年,浙江GDP超过7万亿元,实力比肩东南亚第一大国印尼。
其实,浙江一直在赶超。两年时间,GDP完成从6万亿元到7万亿元的跃迁,追赶对象从荷兰,到印尼,再到韩国……
从GDP突破6万亿元到跻身“7万亿元俱乐部”,浙江只用了两年时间。
这一万亿元,是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背景下实现的。全球经济陷入严重收缩,而浙江经济却稳步向前,迈上新台阶。
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什么?
这些活跃在浙江大地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就是浙江的骄傲和自信,也是浙江前行的底气。
如果抽出一条主线,串起浙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浙江的企业主体一直在波动中增加。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浙江主体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七千多家到2021年的830万家,显然是一个令人惊喜的飞跃。这些市场主体在风雨中成长,为浙江经济的逐年上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使命,要回望历史,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数量上、在质量上获得新的飞跃,尤其是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追求效率与公平相结合这三方面,寻找平衡点,使得市场主体顺应经济规律,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昨天,浙江出台政策助力企业前行,被形象地表述为给企业一个春节“大红包”。涉及企业普遍关注的融资、用能、用工、物流等诸多方面的惠企政策都有涉猎。
这些,都是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思虑。在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以不同维度担当浙江经济的各个领域主角的今天,帮助他们活下去、活得更好正是政府所虑。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