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临近春节,是各级走基层送温暖、开展扶贫帮困的关键时段,各地各相关部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活动一波接一波,令人再次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温暖和体贴,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朴实的情感。这项长久坚持的做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关心弱势群体政策的一以贯之,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慰问”也要不断地再做全做实、再“精准”细腻。
要让走访慰问更有实效,事先的“功课”不妨做得更“精准”一些。要提前做好准备带足“本领功夫”前往。现实中个别地方的慰问,存在着“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现象。有些基层单位,为了息矛盾、化争端,就偏颇地一味“搞平衡”,在慰问资金物资上“利益均沾”,人人都有,或者缩减受慰问人数量去增加慰问金,或者反之。结果,功课“精准”不到位,慰问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群众不满意;对受慰问对象的需求要了解得更“精准”一些。不是所有人的需求都是整齐划一的。有的腿脚不好需要轮椅拐杖,有的心血管严重需要便携式检测仪、血压仪等,福利院老人与小孩的需求有差别、失聪者与盲人的需求有差别等等,这时就需要“有的放矢”,慰其所求、问其所“需”,把群众最需要的“慰问品”,“精准”地送到千家万户;走访慰问的过程要更“精准”些。要充分考虑、理解和尊重对方的心理,走访慰问不能一味追求所谓“气势”,切勿人欢马叫、前拥后挤的,尤其是下岗者或身有残疾者,慰问时更应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走访慰问的“后半篇文章”要做得更“精准”一些。走访慰问仅是一个过程而已,关键的是,要把对受慰问者的关心体贴始终如一地长期保持下去直至他们“摆脱困境”,否则,受慰问对象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临时演员”,一阵风过后被遗忘乃至漠视,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民间有俗语:“有衣送寒人,有饭送饥人”。“宁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说的均为一个意思“把最实用的东西,送给最需要的人”。当下,虽然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然超越了历史任何时期,但地域差异、发展差异造成的生活水平差异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精准”的走访慰问仍然是一项须臾不可放松的长期工作。这不仅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更是温暖人心、激发斗志、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实践操作中,节假日的“显性”慰问要重视,一年四季日常的“隐性”关怀体贴更要做长久、做扎实、做细致,就此而言,慰问者不仅自己要“心中有数”时时对困难者精准“把脉”,更要“脚下有泥”处处听取对方的肺腑“发声”。把一切做全面了、做到位了,这样的走访慰问,才能够精准地“慰”出刚需、“问”出柔情,从而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把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送到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手中,更融入心中。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路易 金丹 | 责编:赵慧子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路易 金丹 | 责编:赵慧子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