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我,耳边经常听到的不是现代音乐,而是古韵悠扬的莲花落。也许,正是那些不经意间听到的唱段,让我和莲花落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对莲花落的痴迷,把幼小的我引入到莲花落这个令人陶醉的世界,让我沉醉其中,自得其乐。我最初喜欢莲花落,就是觉得人物的服装、头饰漂亮。莲花落,从田头山歌发展而来的绍兴柯桥本土剧种,带着泥土的纯朴和芳香,带着几代人的经历和记忆,已深深地融入我的情感深处。
与莲花落结缘,缘于父亲十多年前在柯桥打工。父亲在余暇听了几场莲花落后,就深深的迷上了它,以至于回家也把它“带”了回了家乡。那天我父亲提了一个铁皮盒子回来,还给了我两个小盒子,就是碟片,那是身穿长衫、讲绍兴话和萧山话杂糅方言的翁仁康的作品,有《一个男人一台戏》、《千金一笑》、《口是心非》、《糊涂村长》、《新乡长》《三个巴掌》、《说也说不清楚》、《八颗牙齿》、《晦气鬼告状》等。
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一直不喜欢戏剧的父亲会买两盘莲花落碟片回来,而且只有两盘,那时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镇上还没有碟片卖,所以我注定只能天天听那两盘莲花落。不久我就喜欢上了莲花落,尽管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唱得是莲花落,我以为就是山民歌之类的,反正当时我混混沌沌,完全处于蒙骗当中爱上了莲花落。而且一爱就是二十年。在之后的岁月里,在我明白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个东西之后,我便义无反顾的追求它,买了很多莲花落的碟片及VCD,甚至托人从遥远的柯桥邮寄。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民国初,绍兴莲花落艺人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改为登台演出,后逐渐形成了有故事情节的段子。莲花落中的风俗民情,街头巷尾的甬腔甬调让我陶醉不已。
听得多了,就时不时的自己也跟着唱上几句。刚开始,只要见到有人在大庭广众下唱莲花落,心里就羡慕不已,做梦也想唱。后来有了复读机和VCD,学起来就更方便了。参加工作后,单位成立了剧社,逢剧社活动,老中青戏友凑到一起,切磋技艺,既取长补短,又结交了朋友。此外,每次去剧社演唱,我就唱莲花落,而且都会录下来,拿回家放听,有针对性地修正提高。
莲花落国粹博大精深,富有魅力,十几年的执著追求,由爱好到痴迷,从而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唱起莲花落来,那种怡然安乐的心境是无可比拟的,使我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翁仁康获得浙江省曲艺创作、表演比赛一等奖、全国曲艺创作、表演比赛二等奖的作品《晦气鬼告状》,曾经让我琢磨了一个月之久,那一腔一韵的把握竟在毫厘之间,我喜欢的也许就是说唱曲艺的这个特点,值得揣摩,如果是流行歌曲,在我学会它的一刹那,我便再也不会去思考琢磨它,从而对它失去了兴趣,而曲艺则不然,我二十年前学会的莲花落,至今我都觉得可以改进,值得修葺,那对曲调和声音的把握可以一生去琢磨和研习,永远没有控制到自己满意的境地,让你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品味,不断的揣摩。它是那么容易表现你的情感,不愧是经过这么多年,沉淀和积累下来文化的精华所在,永远没有倦怠和厌烦的那一天,每一次的演唱都让自己有全新的感觉。
经常想起我的这段莲花落之缘,如果不是当初父亲,如果不是当初的两盘碟片,也许我今天就是另一种心态,甚至另一个人生,如果,我的缘分没有将我带入戏曲的领域,也许我永远不能有我现在的性情和感觉,难道人的一生真的冥冥中有所注定,真的是一个奇怪的缘分让我接触到了远在千里之遥的文化,我不能说这不是缘分的神奇。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葛权 | 责编:张城丽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葛权 | 责编:张城丽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