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满目青翠,空气格外清新。青山竹海间弥漫着袅袅烟雾。马路两旁的一家家民宿前,停满了上海、杭州等各地牌照的私家车。
路过村里的解放桥桥头,一家“在水小馆”映入眼帘。半人高的白墙围起小院,郁郁葱葱的绿植争相冒出墙头。年轻老板娘正在屋内修改黑板上的菜单,“汪汪丁”、“小炒肉”、“在水香锅”……原来这是90后的赵凌云和丈夫开的一家小饭店。
“这里原先是家面馆,我老公亲自操刀设计改造成了现在的样子。菜单是我自己做的,菜品也是客人喜爱的麻辣口味。”介绍起自己的小馆,赵凌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说起返乡开店的初衷,赵凌云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村里很穷,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回家的那条黄泥路。自打上初中以后,我就很少回家了,对我们这辈人来说,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大山,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赵凌云说,毕业后她也留在了杭州。
而恰恰是这几年,村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村里的农家乐火了,随后一家家网红民宿如雨后春笋般的开了起来。村里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彻底大变样了,游步道、停车场、文化礼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里还通过开发修缮了仙人洞、碧坞龙潭等景点,打造了省级3A级景区。每个周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仙潭村,就为了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体验这儿的乡村生活。村里的游客多了起来,赵凌云于是“嗅”到了商机,便萌生了开一家精致小馆的想法。去年8月赵凌云的小馆开业后,每个周末生意火爆,还吸引了不少的回头客。

001
说起返乡创业,在外打拼了25年的村民沈蒋荣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14年,沈蒋荣,凭着在外打拼的一股子钻劲,自己设计将自家荒废了10多年的老宅子,改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洋家乐”——莫梵。“莫梵”对外营业后一炮而红,每个房间均价上千元。当时其他村民自办的农家乐房价最多也在一二百元,“莫梵”无疑实现了质的飞跃。两年多的时间,沈蒋荣就收回了成本。
民宿路,致富路。在沈蒋荣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运用在外习得的特长,加入到了返乡创业的队伍,为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与此同时,为了支持乡村发展,德清县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农洋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升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德清县颁布了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仙潭村还印制了《民宿创办手册》;为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当地银行专门推出“民宿乐”贷款。民宿发展带动了村里其他的观光农业、果蔬直供、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一连串的政策扶持利好,点燃了一个个返乡青年的创业梦。
002
003
80后郎成杰是返乡创业中的一员。从事园林工作的他早在1998年就参与了洋家乐“裸心谷”的项目,当时他就感受到了高端民宿市场的广阔前景。可高端民宿投资至少需要三四百万,这可不是笔小数目,谁都不敢轻易尝试,直到“莫梵”的成功燃起了郎成杰创业希望。
2017年,郎成杰放弃县城的园林工作,返乡打造了“藓园”精品民宿。在它的后花园里,记者看到有一片盆景架,苔藓、山石经过设计装盆变身为精美的盆景。郎成杰说,这里才是“藓园”的灵魂所在。未来,他计划还将发展盆景产业,为民宿产业注入新的内容。

截至2018年,仙潭村大小民宿已有135家,80%都有返乡创业者开办。返乡创业人数达到了150多人,大专以上文凭的有35人。今年,村里成立了全国首个返乡创业协会,帮助民宿业主培训管家、阿姨,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打造仙潭村民宿品牌。资深的民宿创办者分享创业经验,建立微信群互通有无、互为推荐,为仙潭村凝聚人气。赵凌云说,如果自家客满,群里的民宿业主一定会根据客人的要求推荐村里其他的民宿。“在水小馆”刚开业那会儿的人气,全靠群里的民宿业主帮忙推荐。
返乡创业激活了仙潭村的乡村振兴。仙潭村党支部书记沈连根告诉记者,,2018年,到访仙潭村的游客就超过了12万人次,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村民年均收入达3.6万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翻。现在,村里的百姓已经集资入股成立了“清仙地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并合作第三方管理团队,以后仙潭村要走运营村庄景区的路子,“要实实在在把叶子变成了票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沈连根对未来乡村发展信心满满。
来源:湖州在线 | 撰稿:顾宇雯 | 责编:陈童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湖州在线 | 撰稿:顾宇雯 | 责编:陈童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