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一直活跃着浙江人的创业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战略”迎来2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浙江省驻京办、在京浙江人杂志社联合中国网共同策划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旨在通过记者视角,探访“闯京城”的浙江人有着怎样的独特经历,捕捉他们目前关切,关注他们未来命运,从百姓视角呈现北京和浙江之间更多的故事;通过群像塑造,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提供实践和思考。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中轴线而产生。
作为“京城之脊”,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公里,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故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正中,旧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文博文保单位,同时又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是一个研究机构。
对许多人来说,故宫很神秘!但对有些人来说,故宫承载了太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块宝地上求学、做研究,深入挖掘其承载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们乐此不疲。
2016年9月,池浚成为故宫博物院宫廷戏曲研究博士后
繁茂的人文藤蔓。本期记者要给大家讲述的是故宫博士后池浚,一个去年从故宫出站的温州人。
池浚,40岁出头,是位多才多艺的江南才俊,曾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广场群众游行总撰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广场活动总撰稿、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学主创。
2021年7月1日,池浚在天安门广场
故宫文化IP,让传统艺术“活起来”
作为故宫博物院博士后,池浚在宫廷音乐与戏曲研究所研究清宫戏曲、乐舞等宫廷文化生活。
“我在故宫修文物。我们修的是‘戏’,也是宫廷演剧这件‘事’。”采访时,池浚告诉潮新闻记者,“我们只是走了第一步,做了一些最基础的工作,根据目前已开掘的文物和文献,在文化史论和艺术规律上进行初步研究。将来这些研究成果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舞台上新的样貌。这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需要我们的后人接续奋斗、继续前进。”
池浚是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是戏曲创作和研究专家。戏曲融入生活,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
缘于此,他始终抱着“活态化”的精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宫廷文化回归生活。“我不喜欢掉书袋。我的研究始终把成果转化和实践应用作为目标。我的‘宫廷戏曲梦’,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要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池浚说。
2021年2月16日,池浚在天安门城楼实地考察
在他看来,故宫里有很多文化IP。“让这些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IP‘活化’,让它们‘转化出来’‘应用起来’,就是培育文化品牌、构建文化生态、发展文化产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担负起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比如,池浚在故宫开展《清宫三国戏考论》课题研究,以现代理念来看,“宫廷”“三国”和“戏曲”都是文化大IP,“三国戏”具有常演不衰的文化品牌热度。“我为什么研究宫廷的‘三国戏’?是因为它不仅在历史上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池浚表示,“一旦研究透了,就可以赋能当今文化事业,让‘三国戏’焕发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时代光芒。这就是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就演出形态而言,他需要通过研究去揭秘:宫里当年怎么排戏、怎么演戏?演了什么戏、由谁来演?演戏时穿什么服装、用什么道具?在哪个戏台上演、演出来是什么样子?在什么事件背景下演、演出起到什么作用?宫里演戏有哪些规矩、什么要求?演出过程有哪些讲究、什么故事……
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
比如,清宫“承应戏”,反映了帝后在内廷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IP。“清宫内廷承应戏常常在节令、庆典等场合演出,其重要的仪典性质和供奉功能却往往被当代人忽略。”池浚解释说,“这样的演出形态,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不小的市场,比如寿诞、婚庆、谢师、生日宴、庆功宴等等。我们与时俱进,对其进行时代化演绎、时尚化呈现,在宫廷和民俗文化基础上升级为新民俗,打造成为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国风国潮,也是体现了‘还戏于民’‘还戏于生活’,把戏曲的生命力延续下来,生生不息,奉献给新时代。”
“文化可以滋润人心。”池浚告诉潮新闻记者,“戏曲是充满仪式感的文化活动。我们不仅要重现当年那段活色生香的宫廷文化生活,更要把这种生活方式的精华提取出来,探索建立一整套仪式典礼的仪程仪轨,体现仪典性。让今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东方生活美学,享受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
2013年5月,《梅兰霓裳》首演后池浚与梅葆玖合影
最近,池浚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开启“聆听山河”系列艺术沙龙,带大家聆听历经千年、绵延至今的历史余音, “听”到那些横亘千古的文化、奔逸绝尘的思想,以音乐的名义从历史深处走来,游览大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名胜、文化地标。系列第一期《庆赏昇平——探寻故宫里的有声故事》从中轴线故宫启程,推开紫禁城厚重的朱漆大门,聆听穿越时空的曼妙声音。从《末代皇帝》电影配乐,到“外朝内廷”礼乐氛围,从文治武功到休憩娱乐,从呈现皇家威严的宫廷礼乐,到展现集各类传统文化于一身的中国戏曲,再到体现礼仪之邦的仪式规范……从宫廷雅乐、戏曲曲艺到皇城印象。在“听得见的故宫”中探秘清宫文化生活,讲述故宫里面的有声故事,品读音乐背后的故宫文化。以音乐为引,用沉浸讲解+现场演奏+嘉宾互动+数字体验,让600年紫禁城在当代“活起来”。
2014年11月,池浚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合影
近期,池浚正在与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和文旅团队联手,共同推进宫廷文化IP。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宝珍藏,以时下流行的数字展馆方式,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让旧时帝王将相的格调和文人雅士的风骨,直观呈现在当代人面前,成为当今所有人情感的一部分。激活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唤醒基因里留存的艺术之魂,打开表达情感、陶冶情操、滋润心田的天地,回归沉浸体验、生发流淌、陪伴日常的幸福,追寻精致高雅的生存态度、生命意趣,道是风雅却寻常。
“这是古老的故宫对新时代的贡献。”池浚说,“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用艺术点亮生活,让每一个当代人都有机会把日子过成诗,获得这份文化的滋养,表达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畅享这份精神世界的盛宴。”
2019年2月,池浚在故宫图书馆查阅资料
春节戏曲晚会,让温州文化“火起来”
还记得今年正月初一晚黄金时间,CCTV-1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吗?这场在浙江温州录制的晚会,让作为南戏故里、中国戏曲诞生地的温州瞬间爆火出圈,#2023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话题被很多95后、00后观众包围。池浚就是这场晚会的策划、撰稿。
南戏诞生之日就是中国戏曲形成之时,南戏故里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两年前刚认识他时,池浚这么告诉潮新闻记者。彼时,温州戏曲还没有“火爆出圈”,南戏故里还没有成为如今这般炙手可热的“金名片”。
2016年12月,池浚导演舞台剧《遇见》在温州演出
从小喜爱文艺的池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仿佛是为重振家乡以戏曲为代表的文化事业而生。
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先后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硕士、中央戏剧学院博士、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去年下半年潮新闻记者采访他时,他曾经表示:“作为一个从温州走出的文化工作者,我很得益于温州山水和文化的滋养。如果说要反哺,我首先要感恩。南戏是温州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对于南戏的研究,只能从古典文献里去探寻,在这条探索的路上,必须要有人去坐‘冷板凳’。”
他一贯认为,南戏本体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南戏精神一直“活着”。南戏“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模式,“生旦净末丑外贴”的行当体制,在温州发端和定立的构剧法、审美观,全面奠定了中国戏曲的艺术体系与基本格局,对戏曲的后世发展及当代兴盛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一天中断过。
作为从温州走来的戏曲人,池浚对南戏的研究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今年总台春节戏曲晚会在温州的录制,终于让他不再坐“冷板凳”,而是实现了“将今天的戏曲艺术和历史上的南戏文化实现了一次基因上的对接和传续”。
池浚担任总台春节戏曲晚会策划、撰稿
这是总台春节戏曲晚会创办33年来,主场第一次走出演播室,来到户外。温州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成熟的戏曲形态,为中国戏曲树立了样态和范式,具有首创之功;此次在温州举办的春节戏曲晚会打造了新春看戏的新样态和新范式,同样首开先河。晚会主舞台就是南宋时期文人雅士编撰戏曲剧本之地:九山书会。南宋初年,温州城内九山环列,一群书会才人在九山书会编撰南戏《张协状元》,今存全本,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
南戏故里的丰厚遗存,丰盈了这场年节大戏的品质与内涵。百位戏曲名家新秀汇聚一堂,在山水实景、大美天地之间上演一场酣畅淋漓的戏曲盛宴,与东西南北中各地群众、海内外华人华侨一起追根溯“源”,因戏结“缘”,共绘同心“圆”,开启一程知来鉴往、承古铸今的寻根之旅,一展南戏文化一脉千年的深厚底蕴。
作为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的核心主创,池浚从策划创作,到拍摄制作,全程深度参与今年晚会的每个环节。
很多人感慨,这台晚会把温州文化元素、南戏故里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由于池浚在幕后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源于他同时作为权威的戏曲专家、深谙温州本土文化的乡贤和经验丰富的电视文艺创作者,绝无仅有的“三位一体”交集优势。
池浚担任总台春节戏曲晚会策划、撰稿
而今回头再看,春节戏曲晚会,到底给温州带来了什么?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温州的文化‘起来’了!文化氛围在升温,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池浚说他很高兴看到这种景象,“温州全城上下,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艺术创作和文化街区的打造更加活跃。”
今年五一期间温州首推的“九山书会·大宋戏仓”人潮涌动,每天里三层外三层,持续霸屏“朋友圈”,吸引了近10万人前来打卡。尤其是,“大宋戏仓”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出现了粘在摊前撵不走的“小朋友”,也有逛了一圈又一圈的“老小孩”。 在活动第一天,池浚便专程带着母亲、女儿到现场体验。“女儿特别喜欢,让奶奶带着连续二刷、三刷。第二天冒雨也一定要去,第三天又约上小朋友一起去,说是还有很多项目没体验够。”池浚说。
作为中国第一个戏曲主题市集,“大宋戏仓”将九百年前戏曲诞生的节点和当代人的生活紧密衔接,融合多元化、年轻化元素,经过融媒体传播,再次让温州火遍全球。
“温州是我热爱的家乡,戏曲是我深耕的事业。能够让这两个挚爱完美契合,这是我的幸福!”池浚说。
池浚担任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撰稿
文化中轴线,让文旅产业“燃起来”
擦亮温州戏曲这张“金名片”,全体温州人在行动。
最近两三个月,池浚不是在温州就是在回温州的路上。“自大学毕业后离开浙江,今年我回温州频率最高。”池浚这样告诉潮新闻记者,“最多一次,我在温州待了10天,却连回一趟家的时间都没有。”
有人戏称池浚为“N过家门而不入”的“当代大禹”。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他的行程被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及文艺院团、文化活动组织者排满了,赴的都是来向他讨要文化金点子、邀请他身赴文化建设的乡情“鸿门宴”。
来北京这么些年,故宫、天安门广场、国家体育场等这些他工作的地方,都在中轴线沿线。池浚说,他的成长受益于中轴线文化的深厚滋养:在故宫,他深耕“庆赏昇平”宫廷戏曲文化;在天安门广场,他磨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诤诤誓言;在国家体育场,他共襄《伟大征程》情景史诗。
2019年10月1日,池浚在天安门广场
受到北京中轴线文化的熏陶,池浚觉得家乡温州也可以打造独具瓯越韵味的“文化中轴线”。从松台山九山书会到五马街、公园路,再到墨池坊、朔门千年古港,一直到瓯江、江心屿。“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条我们心中的温州历史文化‘中轴线’,连成一线将贯穿温州城内文旅事业的整体规划。”池浚说,“根植温州特有的宋韵瓯风文化底蕴,发挥总台春节戏曲晚会溢出效应,进一步谋划培育文化品牌IP,挖掘温州文化基因,彰显城市文化资源,拉开温州文化建设大格局,助力温州文化振兴。让南戏故里温州真正成为‘中国戏曲之都’,让一脉千年的温州成为千年正青春、风华正当时的文化强市、文化名城,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池浚还表示:“我们要在‘四千精神’感召下,发挥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温州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积极活化,推进文化产业化、文旅业态化,让老百姓成为文化成果的享受者,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
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生活?在池浚的构想里,一边是一戏一格、一戏一境的“瓯越人家”小剧场,一边是咿咿呀呀、植根温州土壤的各个剧种。从城市到乡村,走街串巷,萦绕耳边。
在温州市区及各区县,类似“大宋戏仓”的文旅业态包裹中,一个“瓯越人家”小剧场就是一个时尚打卡点。“顶层设计上,小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运营应作为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综合业态中的一项、整体经营理念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置身于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一条龙服务中,活跃在商业街区、旅游打卡热点、夜游经济带内,以小剧场拉动周边业态,以周边业态吸引客流量反哺小剧场。”池浚说。
2022年10月,录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拿手好戏》
而在温州乡村,戏曲氛围本已比较浓厚。“既有永嘉昆曲、瓯剧等本土剧种,也有越剧、京剧等全国性剧种,还有独具特色的平阳木偶戏,以及和剧、高腔、乱弹等稀有剧种。”池浚说,“温州人自古以来有一种广为流传的生活方式:‘嬉嬉吃吃眙眙戏’。温州几乎村村有古戏台,老百姓已经把看戏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和宗族仪式内容。通过邀请戏班为乡亲们演戏来表达心愿或增添生活气氛,是戏曲艺术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土壤之一。”
从南戏故里到戏曲之都,从千年商港到幸福温州,从温州走出的江南才俊池浚很欣喜地看到,温州正在以不同维度“走出去”:走进山水,走入生活,走向国际;传统文化正在以更多方式“燃起来”: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彰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
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
北京中轴线从起点永定门开始,一路向北跨越天桥,直指内城正门——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大街,是老北京最热闹的地界儿。在前门,来自浙江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竹纸,每天吸引着八方来客。繁茂的人文藤蔓,接下来带领大家走进“越竹斋”,看这项传自唐代的竹纸制作技艺穿越千年,如何在北京前门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相关链接】
从北京大红门迁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
“大红门浙商已经在永清趟出一条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三
北京马连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诀——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四
跟上时代,从浙商选择看马连道未来——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五
北京新发地里浙籍“大王”探访记(上)——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发地探访记(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冲浪”北京中关村?——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八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沈爱群 张纯纯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