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的普陀东极,海水碧蓝,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8月28日一大早,记者从舟山本岛出发,一路向东,1小时40分钟后抵达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岛。
两月接待3万余人次 他们说会将这个故事讲得更好
“80年前,东极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开展了一场海上大营救……”临近中午,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二楼“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里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来自东极镇文旅办公室,今年22岁的青年讲解员李辉充满激情地向游客讲述着这方土地上的英勇事迹。
“这个地方被人们唤作‘小孩洞’,也是当时渔民藏匿三位英军躲过日军抓捕的地方。”李辉指着一张两壁裂峙、仅容一人通过的山洞照片说,当时渔民共救起384人,不久后日军上岛抓捕,抓走381人,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三人藏在青浜岛南地湾北端海面岩石体中,他们才得以逃生。”
跟随李辉的脚步往里走,当年给英军送菜的竹篮子、送水喝的小木桶、以及英军用过的碗筷等一一呈现在眼前。“真没想到这座旅游岛还有这么一段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感人故事,东极老一辈渔民善良勇敢的精神让我们很惊叹很震撼。”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女士动情地说。
当天,东极镇文化站站长、历史文化博物馆负责人梁银娣也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从舟山本岛赶到东极。习主席此次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重提东极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故事,让她既感动又振奋。梁银娣将展厅玻璃、楼梯扶手擦拭得一尘不染。“纪念馆自2009年开馆至今已接待了40余万游客,今年特别多,仅七八月就接待了3万余人次。”梁银娣高兴地说,“我想,以后会有更多的游客因‘里斯本丸’号沉船故事来这里打卡,我们也会更好地讲好这个故事。”
从小听到大听过无数次 他们现在反复讲给年轻人听
沿着青浜岛的环岛路走,一侧是湛蓝的大海,一侧是房屋错落的渔村。海浪拍打着礁石,小艇则载着游客划破如玻璃般晶莹剔透的碧蓝海面。
在瑞菊海鲜面摊,今年67岁的老板娘陈瑞菊一边下着面,一边为前来游玩的年轻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当时听说有大船沉没后,我父亲跟着村民一起摇着小船出海救人,开到沉船海域附近,三名落水的英国人猛的用力抓住了船板。”陈瑞菊记得父亲每次讲到这里都要感慨一句,“三条活生生的命啊!那是一定要拼死相救的!”她说,父亲将他们带回家后,母亲给他们端来刚出锅的番薯饭,还为他们在地上铺上茅草,送来棉被御寒。
“他们吃了两碗番薯饭后,本来还想再去盛,估计是看到我们生活也很困苦,主人家自己都还没吃饭,说什么也不去盛了。”陈瑞菊说,母亲在世的总是说,这些英国人很善良也很有礼貌。
30余年来救起12人 他发扬着老一辈渔民勇敢善良精神
不只在庙子湖岛,在东极镇青浜岛,68岁的老渔民、“月夜”民宿老板郑贤昌,趁着两桌游客吃午饭期间,和他们讲起了“里斯本丸”的故事,大家都被东极渔民的善良和勇敢所感动。“东极不但景美,人更美。”游客们一致感叹。
老一辈渔民的勇敢和善良,在郑贤昌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三十多年来,他从海里救起了12人。30多年前初春的一个下午,郑贤昌驾驶着他的拖虾船返航行至浪岗山附近海域,将落水的七位岱山渔民救起;2016年,在家门口的这片海域,他又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救起一位落水海钓人员;在郑贤昌民宿的墙上,挂着一面锦旗,上书“救命之恩 没齿难忘”,这是三位安徽涉外经济学院被救学生送来的……
“他每次下海救人,你就不担心吗?”记者问郑贤昌的妻子任娣。
“勇敢善良是东极渔民的‘渔民精神’,而且他水性好、办法多,我赞成他这样做。”任娣不假思索道,“如果见死不救,我们良心过不去。”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撰稿:郑元丹 黄宁璐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