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新闻详情 A- A+
“杭州母亲”剧情反转应该成为法治范例
发布时间:2017-05-24 17:36:53    

  从当街暴打幼小女儿的视频被曝光而成为众矢之的,到单亲妈妈的不幸人生被起底而令旁观者心酸无语,10天前在杭州萧山劳务市场脚踩女儿的“杭州母亲”,短短12天时间上了两次“头条”。而让剧情与围观者情绪彻底反转的,正是因为杭州警方的这次“特别行动”。

20170524174012.jpg

  不出意外的话,街头暴打小女的这位“杭州母亲”,应该属于警方在舆情激愤之下需要绳之以法的对象。然而寻着各种线索一路追到湖南大山深处的办案民警,一点点剥开的不是一个凶悍农妇的绝情人性,而是一个不幸母亲的悲惨人生。人们在接下来的围观中发现,需要解救的不只是这个孩子,而是一个走在绝望边缘的家庭,包括这位“凶残”的母亲。

  遭遇贫困、产后忧郁自杀未成、离异等不幸的湖南农妇黄潇潇,来杭州是想讨点零工养活自己和女儿的。然而带着2岁多的孩子找活做,没这么容易。于是讨活做变成了讨饭吃。曾经母女俩最饿时,她把半个馒头给了孩子,自己肚子里灌满白开水。无路可走时,她有过抱着女儿自杀的绝望念头。那天发生在萧山劳务市场的一幕,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母亲的凶残,却不知背后是一把的辛酸泪。当时女儿饿得直叫,眼巴巴看着烤香肠的摊点,这位母亲从最后的一点钱里拿出2元给女儿买了一根烤香肠,结果不知女儿是烫着了还是什么原因,咬了一口便吐出来了。这一刻,这位母亲的情绪崩溃了……

  这是杭州警方从湖南带回来的故事,同时带回来的是这对上过“头条”的母女。办案民警把她们带回来,不是法办的,而是为这对母亲寻找摆脱不幸命运的办法的。事实证明,用口水淹死一个足以引起“公愤”的母亲很容易,只看一段视频就行。同理,用法治的准绳完成一个执法的程序也不难,有这段视频足够。但是事实同样证明,只要介入社会情绪的姿势正确,社会情绪朝着正确的方向反转便不难。杭州萧山警方这次的执法便是最好的例证。

20170524173942.jpg

  杭州警方对于脚踩女儿的“杭州母亲”执法,导向的是不只是当时当刻的真相,而是真相背后的关联真相。如果追到湖南的办案民警,简单地按照视频中“杭州母亲”的行为推导出法治的结果,围观者一定会觉得警方出手“干得漂亮”。但是,警方这次并没有被激愤的情绪推着走,也没有按照简单的法办程序走,而是跟着这个家庭的命运节奏走,把这对母女的遭遇当成了办案的线索,让围观者在这个湖南农妇的悲剧人生中重新“代入”自己,在黄潇潇生存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恶与善中,重新梳理情绪,重新定位法治的诉求。

  这是一次与围观者一起寻求正确三观的办案实践。更多更新的真相呈现出来,不是用来给当初愤怒的围观者打脸的,也不是为了杭州形象来寻求漂白的,而是与围观者一起在人群中多看这对母女一眼,看得更多些、更细些,一起寻求表达正义情绪的方式,寻求真正的大爱应该怎么去书写。

  当今中国社会,不乏建立在同情心与同理心之上、对于善恶分明时所表达的各种情绪,包括像对待这位视频中凶悍的“杭州母亲”的愤怒情绪。今天的这场情绪反转,不是中国社会的情绪太复杂,而是社会生活中很多复杂的真相没有更多用心的人去用力呈现。围观者常常错误地表达情绪,未必都是围观者浅薄而犯错,而是把握社会情绪的人们,常常没有把努力呈现更多的真相,作为把控导向的最佳路径。杭州警方这次执法的意义在于,围观者从群体性暴怒、到集体掬一把同情泪水,剧情与情绪的反转不是带给所有人尴尬,而是将围观者带到一个重新定位善与恶的刻板概念、重新审视正义如何精准抵达法治的路径中去。

  很多案子,都可以这么办。很多社会矛盾,都可以这么化解。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刘雪松    | 责编:张云松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