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落地,通过一项项农村改革探索实践,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推动各种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改革的实效性逐步显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位一体”改革构建乡村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农村改革提出的一个宏伟构想。而今,浙江按照总书记的规划蓝图,率先取得改革突破,农业服务从低层次的“小合作”走向高层次的“大联合”。
目前,全省已组建11个市级农合联、84个县(市、区)级农合联、961个乡镇级农合联,6.3万个会员参加了各级农合联,初步形成以农合联为大平台的大合作、大服务、大产业发展新格局。
各级农合联在生产、信用、供销三大基本服务功能上不断创新,突出实体化、市场化,加快构建集农资供应、农技指导、线上线下同步的农资服务体系,健全集消费品零售、公共服务代理于一体的生活服务体系,建设农药化肥包装物回收、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和环保装备制造相结合的乡村环境服务体系,让农户获得更多改革红利,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产权改革激发乡村活力
2015年底,浙江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确权、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改革,村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个人,建立了“确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全省同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如今,浙江农民家家持有三个“小红本”:集体经济股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宅基地使用证。
确权只是手段,让“权”活起来才是最终目的。浙江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赋权活能为关键,加快股权交易平台建设,不断丰富交易服务内容,盘活农民资产,着力让“资产”变“资本”。
德清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
各地依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产权交易所、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机构,推进农村综合性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全省建成市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93个,其中县级平台全覆盖,设立乡镇产权服务平台979个。目前,各交易市场大都具备信息发布、交易鉴证、产权变更登记和资金结算等服务。
为保障产权规范交易、有序流转,宁波、温州、湖州、金华、台州出台市级层面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管理办法,并制定交易实施细则。
规范的产权交易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带动了交易服务内容的拓展。现今,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四荒”使用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交易。
2014年以来全省通过平台实现农村产权交易约3.3万宗,交易额累计超过90亿元。
金融改革助推乡村经济
在浙江,过去不能流转、不能抵押融资的农村权证,纷纷被“唤醒”,成为有价值的融资凭证。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住房可抵押贷款,连林地经营权、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也可质押贷款。
2017年,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21.1亿元;53个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县(市、区)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32亿元,居全国第一。
浙江的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拓宽信贷产品的覆盖领域。
浙江农信社给全省1097.15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出1204个信用乡镇、2.7万个信用村(社区)。如今,农民可依授信情况直接到相关银行柜台放款,或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近3万个助农取款点放款,村村可办贷款。
服务农民的贷款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从各类农产品种植、易地扶贫搬迁到民宿建设、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多个领域。
金融部门宣传普惠金融知识
为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浙江每年对全省各个县域的789家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进行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划分等次,并对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增量按不超过0.5%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
浙江还持续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工作,为农民撑起抵御风险的“保护伞”。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水稻、小麦、大麦和油菜四类的保险,财政补贴比例达到93%以上。大棚、大棚蔬菜和奶牛的保险,农户只需自交15%的保费,就能享受全保,剩余保费由财政“买单”。
去年来,浙江农业保险还突破狭义的种养殖业和林业保险的范畴,为农业产业链、服务链提供全流程保险,开发出农村住房保险、家庭农场综合保险等服务“三农”的新险种,为乡村振兴守住保障底线。
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 作者:叶 慧 | 责编:赵晓霞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