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媒体走进千家万户,人们观看影视剧的方式也从电视大屏逐渐转移到网络小屏。少了播放时段、频道的限制,网络剧如潮水般涌入人们的生活。而这其中不乏出现了质量层次不齐、内容浑水摸鱼,难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甚至危害人们的三观的网络剧。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对网络剧片发放行政许可,网络剧上线播出时,将使用统一的“网标”。专家认为,新规将推进网络影视创作步入精耕细作阶段。
据统计,在广电总局公示的今年10月重点网络影视剧备案信息中,现实题材依然占比最高,占总数的54.5%。然而,所谓“现实”却常“悬浮”于大众生活之上,引发不少吐槽。家境贫寒、工资不高的打工人主角可以在一线城市租上两层的Loft,每天的工作靠着“金手指”一路开挂;在感情戏里频繁使用“疼痛青春”的路数,为爱情抛下一切,又因爱情收获所有……混乱的逻辑、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情境,狗血与鸡血齐齐出现在剧中,不免让人费解。那么,原本应该最容易取材的现实剧,为什么反而离我们的真实生活越来越远?
原因之一在于时代的快节奏蔓延到了剧本创作、拍摄等环节,为了更快上线,以一种“短、平、快”的手法拼凑出一部剧,无法呈现完整的结构和高深的立意。其次,确实有编剧称“这就是取材于我的实际生活”,但为了创造所谓“戏剧效果”,故事节点的出现往往不是为了服务剧情而是为了服务主角光环,把巧合堆叠在一起的结果便是呈现效果的浮夸游离,令用户难以代入。这里就要说到,这种创作模式也是创作者对用户心理把握出现了偏差,错误地认为用户只想在网络剧中追求肤浅的刺激和空虚的热闹,用演员颜值和铺天盖地的营销足以敷衍。
其实,网络剧并非无法产出制作精良的作品。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21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名单中,《爱很美味》等作品都收获了用户满屏的点赞。再往前看,以现实为基础创作的《一起同过窗》《隐秘的角落》等作品,拥有青春、悬疑等多种标签,拍得各有特色和亮点,至今仍在引发大众的讨论。这些剧共同的特点是剧本足够扎实、剧情有理有据,现实题材真正贴近生活,传递了细腻的感情,让用户看到了“真实”的底色,能够共情于剧情,感受鲜活角色的喜怒哀乐。
要做好这些事情,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是制定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把好行业审查规范的第一道关。同时,要守住好剧本创作的底线,以真实为底色,用文化元素点缀,兼容市场效益和文化效应。无论台前幕后,导演、编剧、演员、宣发等力量应提高自身水准,对自己参与、创作的每一部网络剧打好心中的“许可证”。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沈杭琪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