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密集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涉及核酸检测、就医买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等多个方面,线上,“新冠吃药顺序图”、“新冠囤药清单”在社交媒体广泛刷屏,线下,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连花清瘟卖断货”的现象。
“囤药”行为的背后,既反映了公众对待疫情的高度防疫意识,又投射出大家对医疗资源可能出现挤兑的担心。不少人认为,虽然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毒力较之前已经明显减轻,但传染力尚在。在“防疫思路”转变的当下,难免会有民众感到不适应,但如果条件反射地通过“囤药”行为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实在不可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抗疫走到第三年,我国积极总结抗疫经验、不断优化战疫策略,仅是新冠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就已经从第一版优化至第九版。从近期一线救治情况看,目前确诊的九成奥密克戎感染者多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无需特殊治疗。那么,一旦出现感染发热等症状后,市民应该如何科学应对,这是做好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义下的重要思考。
众所周知,药物是有保质期的,过度囤药势必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治病没有万能模板,治疗也没有统一套路,用药必须考虑个体差异,仅仅按照一个固定的清单囤药,或者固定的顺序吃药去防治疾病,显然是违背医学常理的,不顾病征盲目地“照本宣科”,不仅不能产生疗效,反而可能增加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得不偿失。另一方面,面对舆论场种出现的焦虑与不安情绪,各地要积极正确引导、澄清不实、知识科普,政府、专家同向发力,解决公众的后顾之忧。比如广州推出的“防疫明白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权威解答“抗原自测阳性怎么办”“家中可储备哪些药品”“新冠发病居家期间如何网上就医问诊”等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克服疫情焦虑。
比起盲目囤药,更重要的是做好个人防护和科学应对。让我们用好“口罩、洗手、打疫苗”三件新冠防护的法宝,谨记“不扎堆、不聚集、不传谣、讲科学”,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汤葛月人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