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评“浙”70年 新闻详情
评“浙”70年:扬信用建设之帆 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中国网 · 张楚舒 | 发布时间2019-07-23 12:57:58    

00.jpg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论语》载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答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诚信”之重,可见一斑。

  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曾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并就加强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建设公开征求意见,一系列制度重拳出击,不断为信用建设立梁架柱,精准开方。
 
  近年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来,从国家机关到企事业单位,各种形式的信用建设合作备忘录不断涌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日益完善。然而,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高屋建瓴擘画蓝图,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循序渐进、狠抓落实,动员全社会力量协同作战。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心书写“诚信”,让信用建设扬帆,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心怀“信”念,才能握紧手中如椽大笔。“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信用惠民是信用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信”念。当下,抓住“互联网+信用+民生”的“牛鼻子”,才能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的效果。加快推进重点民生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让“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信易+”系列项目真正落地,不断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措施,方能实现信用惠民便企,不断增进群众福祉。
 
  摆好规制的笔砚、磨好德治的水墨。信用建设必须德法并举,信用制度的刚性约束和诚信文化的柔性制约是其“一体两翼”。加快推进信用立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通过探索建立完整的涉信法律法规体系,促进“诚信”这个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向“硬性规范”转变,将信用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加以规制、引导、保障,才能行稳致远。同时,建立诚信文化宣传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做好信用政策宣讲解读工作,通过信用建设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等“接地气”的活动,播下“诚信”的种子;加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传播的力度,打造信用宣传前沿阵地;深化诚信教育和人才培育,倡导“诚信从娃娃抓起”,将诚信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系列,在基础教育至大学教育贯穿始终。
 
  政府、企业、百姓都是执笔人。“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社会整体信用体系是一个由个人信誉、企业守信和政府信用构成的塔型结构。信用建设是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治理打造的“试验田”,政府要把“诚信之心”端上桌,率先垂范强化行政系统的信用意识培育,扮演好规制设计者、机制建设推动者的角色,协调引导各领域信用建设形成合力;企业也要始终流淌“道德血液”,筑牢诚信底线,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将信用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老百姓更要让诚信意识深植心中,从细微处做起,践行信用有价,守信受益的价值观,让讲诚信、重信用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今天,信用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内生需求。在浙江以及越来越多的省市,“无形”的信用给守信者在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租赁贷款等方面带来了“有形”便利,杭州的个人信用积分“惠信分”、福州的“茉莉分”,苏州的“桂花分”……信用的独特价值愈加显现。当前,只有持之不懈地推进信用建设,不断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才能让“信用”在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张楚舒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张楚舒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