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晚,2019运河·长安文化旅游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中秋灯会在海宁长安古镇上演,近5000盏华灯惊艳亮相。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经过时间打磨的文化瑰宝。它在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为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举办了诸如海宁长安中秋灯会、温州“月是故乡明”中秋诗会等特色活动,可以说社会反响较好。
但随着社会变迁,传统节日文化也面临着新的考验。近几年,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端午变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好在汤圆别称元宵,元宵节才不至于沦为汤圆节。某种意义上,传统节日变成了“吃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大工程,需要每个人都当好“主人翁”。不管是社区大妈,还是斜杠青年,都能够在这项大工程中找到用武之地。这其中,“流量人物”“流量平台”的作用不容忽视。
要发挥好“流量人物”的作用。最近几年,“流量”一词很火,也很忙。“小鲜肉”“IP大剧”,但凡与“流量”搭上边,就比较热闹。在众声喧哗的流量时代,不管是那些时常活跃在抖音等网络媒体上,为传统节日文创产品代言、卖货的“小鲜肉”们,还是那些C位出道的文化领域“IP大剧”,在利用粉丝粘性的同时,吸引了不小的特定人群。这种方式如同刚从水中采收的菱笋,保存了食物原有的鲜味,充满着新鲜灵动之感,这比从前“你说我听”式宣传推广更生活化、更接地气、更吸引人,让传统节日文化元素更容易被发现、被欣赏、被消费,持续绽放活力。
要建好用好“流量平台”。让传统节日活化在日常生活之中,这或许是对传统节日文化最好的保护。为此,可以依托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用流行的网络词汇以及H5等活泼的传播方式,把互联网流行元素与文化历史有机结合起来,让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如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熟悉的味道能够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引发更多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群的共鸣,让他们在润物无声中熟悉、习惯乃至喜欢上身边出现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进而去点赞、分享、评论这些带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碎片。让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因为“活”而变得“火”起来,最终成为叫好又叫座的IP,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百姓日用即道”。今天,我们不妨从一本薄薄的中秋专题文创笔记本开始,从一次中秋节专题H5推送开始,向“流量思维”借力,从细枝末节处发力,在保护好传统节日严肃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其外在呈现方式,在活化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确保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蝴蝶的一次振翅可以带来宁靖洋上的一次风暴,再微不足道的转变,只要持之以恒地堆集,总会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带来链式的反映和裂变的效应。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答案就在我们一点一滴的革新中。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成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成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