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新规,给教育APP再加“紧箍咒”。这项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八部门发布的新规,要求2019年底完成教育移动应用备案工作,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并落实责任主体、健全监管体系,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予以约谈、通报,对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对相关负责人严肃问责。

有关APP进校园,教育部门去年以来举措连连,相继出台了禁止用微信、QQ等布置作业的多项禁令。这次八部委联合发文,对教育APP作出明确具体的禁止规定,应该是在规范上,作了更进一步的明确要求。
这次禁令规定,基本的原则是,对教育APP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设置准入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要求,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推荐使用的APP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此外还规定了收集用户信息不得用默认、捆绑等变相强迫手段,使用未所年人信息,应取得监护人授权等等。这些都是掐在了关键的漏洞部位,有着问题的针对性,也有着规范的递进性。
教育APP,与社会上其他一些商业的APP不同,它本身就有着无可奈何的一种强制性在里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作为家长,谁都不敢在教育APP上有任何的讨价还价,否则孩子的学习耽误了,那可了不得。因此教育这块市场,向来是商业机构的APP、软件等等,千方百计想咬住的一口肥肉,这当中、背后的商业性,是相当复杂的。
让教育的回归教育本身,把教育做成一块商业与信息安全不可入侵的净土,全社会都有责任,但首先是教育的责任。怎么把好关,是一个牵涉到学生和家长的减负命题,更牵涉到信息安全、防止教育机构被现代商业机构严重侵蚀的命题。兹事体大。
过去我们说,学校、老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是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育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出现。而现在,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信息安全。如今充斥网络和移动端的众多APP,在推广和使用当中,陷阱交错、隐患迭出,集中表现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国家网信办也在数据安全管理规则中,明确提出了APP收集个人信息不得默认授权的禁令和要求。但是最近几天我们还是遇上了“ZAO”这样一款换脸APP,严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软件。可见用户信息在一些科技公司平台上,根本没当一回事。
教育APP这一块,因为它自带权威的特性,学生和家长处在更加被动的位置,因此更要成为一块“净土”,而不能成为商业平台无孔不入的“阵地”。这次八部门及时跟进,追加出台这项更加严格的新禁令,是在最脆弱的领域设置防线。效果如何,更待监督问责的有力到位。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撰稿:刘雪松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