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照壁墙,上书“吴越古镇枫泾”,两边各建一座小桥,格局很美。照壁背面,照壁中间是一副古镇全景图,两边书写“枫泾如画”。描绘出了古镇美景所在和上海柔美方言的动听之处。门楼与景区中间隔了一道河,河上又是两座桥,右边是平板桥,桥的名字叫“万缘桥”,拱形桥的名字叫“迎贤桥”。
精巧雅致的门头,门头正中刻着“唔呶喔哩”四个字,是佛经?还是咒语?原来“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枫泾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这个门头是枫泾古镇的迎客门,走过它就正式进入了古镇区。
一路走过去,似乎是踏上了时空隧道,由现代走向了从前,由城市走向了水乡。古镇不大,沿着一条北大街就能通往古镇的中心,那里有枫泾三桥。过其中一个小桥就到了生产街,一条临水的长廊,一排小店,古色古香,很有特色。比起西塘和朱家角,这里不大,但古镇的古意却没有丝毫逊色。
过门头朝右打个转弯,一条逶迤的廊棚就罩住了头上的晴天。廊棚下面是条铺满青砖的老街,一盏盏大红灯笼在廊檐下高高地悬挂着,廊棚深处传来的笛声,无意间成了小巷的最佳注脚,正所谓长廊通幽。
枫泾古镇长廊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河道,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由于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修建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走过廊棚,走上石桥,从桥上再回头望刚才走过的廊棚在河水的倒影里,一溜长长的廊棚在一排火红灯笼的映衬下,更显得如诗如画。
枫泾古镇的河道与街衢很集中,形成一个“井”字,街道靠河两边商贸交易。我出了金圃宅第,欣赏了瑞虹古桥与致和古桥。枫泾的桥美,景美,诗也美。清代枫泾诗人沈蓉城在《枫溪竹枝词》中对商贸描绘道:“贸易隆昌百货全,包家桥口集人烟。男携白布来中市,女挈黄花向务前。”对瑞虹桥写道:“秋千架傍瑞虹桥,节届清明丽景饶。记得横塘吟好句,钱塘曾有客移桡。”致和古桥边有得泉亭与土地庙,得泉亭为四角飞翘,亭四周有回廊,可供人歇息。土地庙古雅古朴,庙旁有两小男女童子恭立,神情静隶。沿南市河南下,河堤垂柳婆娑,垂柳下便是一道挂满红灯笼的枫溪长廊,长廊中有居民与商铺,对面是居民汲水拾阶,枫泾人长于斯,靠水于斯呀。故诗人沈蓉城在《枫溪竹枝词》中吟道:“燕来园笋吐堪嘉,竹茂杨家共几家。通得横泾有雪水,为郎舀取试煮茶。”
枫泾最美的地方当数河交叉口“井”字节点中的枫泾三桥,即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清风桥为单孔石桥,桥上题有:“水接四方环如玉带,路通六陌固若金堤”。清风桥边有清风阁茶楼,可供人歇脚饮茶,听水摆舟,赏桥看景,自得其乐。诗人沈蓉城在《枫溪竹枝词》中吟道:“潜风桥头瞰碧波,百哥庄上踏青莎。巢林此去无多路,不得双飞可奈何。”
元代枫泾已是商业重镇,来往商贾云集溪河两岸,临河而建的商业长廊长达800多米。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经文中路沿市河至东栅泰平桥,全长528米。古镇生产街长廊已经成为枫泾旅游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从三望坊码头登上小巧玲珑的木质画舫,微微摇曳在河道之上。幽静清雅,船帆摇影,耳边是悦耳的声浪,致和桥、枫溪桥、竹行桥、北丰桥、清风桥……接踵而至。有记载,清末时古镇内共有桥梁52座,目前仍保留历代石桥39座。比较有名的有元代的致和桥,明代的瑞虹桥,以及广济桥,宝源桥,成“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独特的奇景。
沿河古街绿树成荫,古镇水巷幽静;39座古石桥横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水是古镇的灵魂,河边的建筑,大都是临水而建,有的墙身直插河水里,与水中的倒影连起来,“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在枫泾,码头三步一设。两碟小菜、一瓶啤酒下肚,带一支冷饮、划一叶扁舟,和着淡淡清风、朗朗明月,夜游古镇。既然身着土布蓝褂子的船娘热情招呼,那么就荡舟一回好了。
坐稳当后,船娘甩开绳子。碧绿的河水闻上去有一股水草的味道,阳光射到水面上,再打到脸上,微微晃过眼睛,然后逃开。船娘自得其乐地哼起小曲,乘着船,看着流过眼前的景色,吃着当地的特产,听着咯吱、咯吱的摇船声,随着橹的荡漾,我的心也一起荡漾。
坐船的人很多,每条船上都挂着大红灯笼串在桥头,船上的桌椅都是仿古家俱。游船在河堤上停靠,我独自靠在船头的栏杆上拍着我喜欢的古镇夜景。导游小姐在讲述着古镇的故事,每到一处好像都有一些美丽的故事和传记,从心里感叹江南的人杰地灵。水的秀美、人的灵气。昏红的灯光,无不透着些妩媚,与岸上的仿古遥相呼应,倒是别有一番情趣!
脚踏着小船儿前进,没有目的,不知要往何处。河面蒸发出来的层层雾气,夹带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将天空洒下的月光,溶成一片茫白。满眼的灯红酒绿,楼谢亭台里华丽而眩眼的灯光,倒映在河水之中。一叶小舟划过,轻漾着悠悠河水,仿佛是五彩的华章,全都搀杂在了一起,浓得化不开了。
河的两岸都有上岸的渡口,导游小姐说,过去的达官贵人,从不走旱路去“红楼”的,都是渡船到渡口,渡口一般是没有灯光的,他们借着月色登岸,直奔他们心怡的名妓的闺房。所以,每家红楼、妓院在河边都有一处渡口,用青石阶、木栏围合而成,只是点一处小小的灯笼,以做标记……楼上是红灯高挂,楼下是水声潺潺;花船一艘艘在古镇河上穿行,只是今非昔比,不再有歌声、琴声。取而代之的是游客的笑声和攀谈声。
月夜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枫泾古镇,曾经笙歌浓酒的舞榭歌台已演变为灯红酒绿的现代酒楼,云鬓高挽、浅笑盈盈的歌妓已是旗袍艳丽、笑靥若花的现代女子。时光的河啊,千年了,就这样地日夜地奔流,不舍昼夜。
今夜,我只是一个过客,匆匆路过这片美丽烟水,不知乡关何处。古镇河上的这轮明月,古来今往,曾经照耀过多少飘泊异乡的游子?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葛权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葛权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