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李女士,突然在微信上收到了老同学“贾某”的视频邀请,虽然画面模糊、声音卡顿,但是李女士还是选择了相信,把40万元打到了对方账户里。幸运的是李女士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警方帮助其进行了拦截。AI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变着花样”轮番出现在生活里,网络安全问题让人防不胜防。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如AI虚拟主播、银行智能机器人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智慧、更快速的服务遍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通过AI技术进行“换脸”、“拟声”,冒充他人身份诱导受害者进行转账;AI自动生成短视频,虚假新闻频频出现,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网络环境安全。面对AI技术发展速度飞快,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相关部门不能坐以待毙,保护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迫在眉睫。
提高AI知识普及程度,加大宣传力度。很多人之所以“看一眼”就上当受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网络知识知之甚少。AI技术的迭代升级速度快,很多技术尚未被大众熟知,就被犯罪贩子悄然用在了诈骗当中,一对一精准的针对性,让人防不胜防。要想降低AI诈骗事件发生几率,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人工智能技术“祛魅”,让每个人都了解“底细”,和犯罪分子之间不存在信息差,AI技术不再神化,让犯罪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增加AI技术监管力度,丰富审查机制。不法分子通常借助智能AI进行换脸和拟声技术,就可以轻松实现远程视频诈骗。想要根除此类现象,除了事后严惩,事前的防范和审查更重要。监管部门可以提高自身的科技能力,有必要引进新兴技术,探索用AI技术监管AI的可能性。对于各类AI技术、平台、软件等要进行详细登记,了解使用目的和实施范围,确保源头可以追溯,追求监管详细化,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完善AI法律法规内容,确保有法可依。对于新诞生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带来的各种新情况,我国快速进行了反应,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给这项新技术保障的同时,进行了限制。如,2023年,我国颁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极具针对性的提供了坚实保障。AI技术从来都不是一程不变的,而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顺势而行,丰富自身内容,不给不法分子留机会,让人工智能在法律的蓝天下茁壮成长。
AI技术作为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与风险并存。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提高AI犯罪难度,加大AI犯罪成本,让不法分子没有“钻空子”的机会。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的认可度,减少负面问题带来的影响,维护我国网络安全和网络权益。给AI技术的发展轨道清除障碍,让我们人民群众都能享受AI技术带来的红利,享受美好和谐的网络环境。
来源:中国网 | 撰稿:余杭融媒 | 责编:徐敏娜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