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丨AI“复活”的当是生者的生活
发布时间 | 2024-04-03 09:45:39    

   谁能想到,跨越生死之门“再见一面”,在2024年竟然变得如此不费吹灰之力。从几段AI“复活”逝去明星的视频抓人眼球,到最近低至千元乃至百元的“AI复活”产业,清明节的前夕,关于“AI复活”“数字永生”的关注讨论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有人说,“AI”为我们面对死亡提供了“第二种选择”。在人类这个生物有限的经验里,死亡从来不是一个选项,向死而生是每个人的必然命运,技术的发展只是提供了面对他人死亡的方式罢了。因为对逝者有遗憾、有不舍、有不解,所以就会有“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的留恋——再睹一次你的容颜、再诉一遍我的衷肠,那汹涌如海洋的思念才能暂时平歇,那黑暗如深渊的失去才不至于将我吞噬。

  正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会不断经历分别,所以这种“再见一面”的执着完全可以被共情、被理解。早在2020年,韩国MBC电视台为了帮助一位母亲走出失去女儿的痛苦,用8个月时间制作了一部互动VR视频。当母亲通过VR设备看到孩子、摸到孩子、与孩子对话时,千万网友为之泪崩。然而这个视频最让人温暖、最有力量的地方,不是母亲那颤颤巍巍的手,而是互动的结尾女儿在完成与母亲的“重逢”后化作一只蝴蝶翩翩离去的一幕。有了这场具象的告别,这位母亲终于在了却遗憾后结束了长达三年多的消沉,重新将注意力投注到身边丈夫和其他子女身上,开启了新生活。

  数字技术“复活”的不是逝者的生命,而是生者的生活。如果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和发展“AI复活”,或许更能推动这项技术健康发展,使之符合科学进步的伦理规范,也更符合康德所谓“人是目的”的道德准则。根据治疗师的介绍,在失落与悲伤的心理治疗中,悲伤辅导也会借助逝者的照片鼓励求助者与之对话,不过最终目的是鼓励求助者以健康的方式告别,而非持续沉溺留恋。当“AI复活”用于重现数字亲人时,它的技术宗旨也应当是促进生者的振作向前,改善生者的生存体验。

  告别过去,才会和未来相逢。亲人的离去固然不是一场暴雨,但是否可以避免成为一生的潮湿?去年4月那位最早因为复活奶奶而走红的上海小伙吴伍六,就坦言“不会过度缅怀过去”,他在接下来的生活中,通过建立“数字关怀平台”找到了新方向。于他而言,这项技术实现了自己的使命。

  清明,是物候,也是禅语。在这个时节我们不妨将视角拉远一些,会察觉“AI复活”带来的争辩和思考,不仅限于需要这项技术的人群,也不仅是人与技术的关系,它所触发的本质命题是关于如何看待生命。古往今来,无数关于死亡的哲思,对于生命奥义的科技探索,衍生出的大量以“重生”“复活”“永生”为主题的人文作品,都在折射关于生命的终极之问。尚在萌芽阶段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那个打破生命有限性的“奇点”,言之尚早。但是以这类技术为原点产生许多新事物,确实频繁刺激着我们去思考活着意味着什么,去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当如何,从而在当下去做些什么。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既然结论如此清晰,既然我们是如此易于怀念,那不如尽可能珍惜与活着的人相处的每一刻,尽可能地把每个时刻活成人生中最好的一刻吧——人生一世,贵在清明。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评论员 张萍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