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美人盛装,春暖花开的西湖出落成一年中最美的模样,但也迎来了最为拥堵的时段。
从上周末开始,杭州在春季旅游旺季期间,正式对西湖景区部分道路实施临时交通管理和相关服务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指在西湖景区执行季节性节假日“单双号”限行措施,并对灵隐景区、南山路实施“限量”措施,简称为“双限”。新措施执行后,景区整体交通确实带来了不少改观,取得了不少市民的认可,但也有市民、游客认为部分举措不够便民,甚至有点“一刀切”。
首先我们得看到,西湖景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西湖景区面积虽然约60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坐落于湖山之间,不少道路较为狭窄曲折。并且受地形限制,景区同周边城市路网的连接性较为一般,可供腾挪的空间本就不多。加上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必须要考虑环境承载力以及文物保护的需要。多年来,在旺季执行相应限行措施是西湖景区的常规操作。不过,在“限”的松紧度上整体趋紧。从2008年起,杭州就对西湖景区及周边道路实施了旅游旺季交通组织措施,和现在的“双限”措施比起来相对宽松。近年来,身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景区美誉度不断提升,吸引来的游客也逐年增加,客流指数多次在长假期间登上国内景区榜首。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期间,西湖景区客流量更是突破500万人次,日均超40万人次。如果不进行一定限制,恐怕不仅景区里要堵成一锅粥,对西湖的长远保护也非常不利。
如何“限”,才既不让西湖的负荷过重,又能取得游客市民理解支持呢?这不仅是综合考量多方权益的平衡之术,更考验在螺狮壳里做道场的绣花功夫。
今年的“双限”措施之所以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新政实施中的必要磨合,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改进提升的空间。据潮新闻报道,3月5日,杭州官宣,春季旅游旺季期间将对西湖景区部分道路实施临时交通管理和相关服务措施。3月6日开始,杭州相关部门联合对《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西湖风景名胜区分时段交通管理和服务保障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时间截止3月15日。但是3月9日、10日这个双休日就已开始启动,由于措施出台和实施的间隔时间较短、公众知晓度不够高,影响了政策的效果。而灵隐区域和南山路这两个限量区域对于网约车和出租车的限制,导致了部分市民和游客打车难等。此外,大家反映较多的问题还包括“双限”后部分外围道路更堵了、旅游大巴无法进入景区导致外地游客体验感下降、有些时段的接驳公交上较为拥挤、“西湖通”的申领能否更灵活等。问题都比较具体,也实实在在反映了大家的需求。
解法怎么求?既要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尽可能一睹西湖风采,又要切实降低拥堵指数,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这本身就是一道难度极高的考题。多年来,在浙江不少城市的治理中,善听民声、善用民意,被证明为最有效的“解题”思路之一。西湖之畅不仅在于路畅,更在于心畅。此次“双限”政策执行之前,也有广泛征求意见的环节,此举非常必要,体现着相关部门倾听民声民意的诚恳态度。但如果把新政策广而告之得更广泛、意见征求更充分,相信磨合会更顺畅,也能取得更好的落地效果,在多目标中找到平衡点。当下,不妨先从上个周末大家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和调整。
目前,征求意见环节仍在继续,期待广大市民、游客、驾驶员能够积极反映真实想法,一起帮着出出点子,参与到西湖景区交通的治理中去,共同让西湖以最美丽有序的模样展示在世界面前。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评论员 逯海涛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