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家长因上学时间太早在班级微信群怼老师”的聊天记录引发热议,该家长在群内表示自家孩子“所有第一节早课不上”“睡到自然醒”。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他们已经联系了家长和学校,正在沟通协调此事。
开学伊始,竟然就有家长和老师在班级微信群怼了起来,确实有些出乎意料。有人为家长的“霸气”点赞,也有人觉得家长太“冲动”,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笔者之见,此事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家校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二是孩子的睡眠问题。实事求是地讲,涉事家长在微信群里公开“叫板”固然不对,但和老师之间的“冲突”并不严重,而且家长的“意见”也不是针对老师个人的,无非表达的场合和方式欠妥而已。因此,关注的重点不是家长和老师“互怼”,而是后者。
孩子的睡眠是一个不时牵动人心的话题。通常情况下,小学生每天需要9到10小时的睡眠时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视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疲劳战”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孩子们能睡个好觉,近年来教育部门也出台了很多规定,想方设法保障中小学学生的睡眠时间,但囿于种种因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之所以积重难返,是因为其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很难通过某一项要求或规定就能化解。如果只是推迟到校时间,不解决学生“挑灯夜战”,孩子照样睡不醒。如果学校布置的作业得到控制了,家长却搞起“校内不补校外补”,同样也无济于事。有鉴于此,“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进,力图通过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切实抓住学生负担过重的“牛鼻子”,清除影响孩子睡觉的“拦路虎”,让孩子们能睡个好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政策“好声音”落地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因上学时间太早在班级微信群怼老师,事情本身并不大,但其所折射的问题却不容等闲视之。除了警示家长和老师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要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更要看到家长在孩子睡眠问题上的深切担忧与无奈。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下,即便担心孩子睡不醒,想让孩子尽量睡到自然醒,家长们也往往投鼠忌器,基本上只能“敢怒不敢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敢于“发飙”为孩子争取更多睡眠时间的家长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希望学校管理者能听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一言以蔽之,让孩子睡个好觉比啥都重要。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胡欣红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