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下午,河南大象新闻发布了一条“00后扮锦衣卫迎大家返乡”的微博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称“无知太可怕”。
视频截图
01
当地新闻媒体报道称:1月27日,一群00后大学生在洛阳高铁站扮锦衣卫迎接大家返乡。这些同学表示,这么做是“想让务工人员下车后感到温暖”。
视频显示,多名穿着锦衣卫服装的人在洛阳高铁站迎接人们返乡。一名扮演者说:“我们这些志愿者都是00后大学生,一般是下午两点到六点半(表演)。不仅是游客,也希望那些回来过年的朋友们,辛苦一年了,回来以后接受我们盛情迎接,心里面暖暖的,我们就觉得做得很有意义。”
这个在他们眼里“很有意义”的“标新立异”的创意,在网络上并不讨巧,尤其在社交媒体上遭遇了不少质疑声:“大学生对锦衣卫有啥误解”“锦衣卫和衣锦还乡有什么关系?”
如果只是一时兴起,把“锦衣卫”和“衣锦还乡”在字面上胡乱遐想、联系,那只能说明太牵强,如果真的不知道“锦衣卫”的真实含义,那就实在有损于“大学生”这个一贯自豪的词语了。
因此,许多网友质疑:“锦衣卫”以这种方式重出江湖,是想让人感觉温暖还是寒颤?
02
旅游因为总是明里暗里与文化牵连、并行而成为旅游者增长见识的活动。
但有一点是不可以忘记的:那就是旅游推广需要尊重文化的本有的内涵,把美好的一面准确地传递给大众,不可为了所谓的“标新立异”而去“语不惊人死不休”。
今年冬天哈尔滨旅游火爆以后,一些地方匆匆忙忙打无准备之仗,不是挖掘自身地方文化的独到特色,去精心设计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旅游文化产品,而是试图“弯道超车”,以非常另类的方式吸引大众眼球,以为这也是旅游文化可以尝试的手段。殊不知,这只能引起人们的藐视甚至反感,这种“创意”期望的效果也必然会适得其反。
这个案例就是如此。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监督、稽查官员的职位,与东厂、西厂并称明朝三大特务机构之一。因为拥有超常的权力并经常对官员动用酷刑而臭名昭著,让人谈之色变。
“穿着锦衣护卫游客”,不管出发点如何,只要了解“锦衣卫”的本意,就能知道,这个“创意”不仅不会带给游客温暖,反而会带去寒颤。
旅游本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与之匹配的、合适的传递方式。如果以一种曲解历史真实含义的词语去表述与之不对应或相悖逆的活动,这不仅仅是营销的失败,更是对旅游文化的践踏。
03
旅游文化需要一种长时间的积淀,更需要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去传递真善美和温馨、温暖。
城市的火爆看似是在一夜之间,其实这需要长期地建设和积累。和任何其他事情一样:厚积,才能薄发。
像“锦衣卫”这类明显缺乏文化、牛头不对马嘴的创意也被拿来当做善意的“标新立异”,实在是旅游文化的悲哀。
历史渊源,文化共鸣,这是一个地方旅游推广应当遵守的基本规则。不去挖掘本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而去简单地模仿、“抄作业”,终究不会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更何况,在没有把历史名词含义搞清楚之前,就胡乱运用,等来的必然是负面影响。
“剑走偏锋”那是需要认真研究、精心布局的,绝非大脑一热,搞出来一个连含义都不清楚的词语来,试图达到火爆出圈。这是典型的期待“万一”的侥幸心理,在旅游文化的打造上,这是一种“大忌”。
因此,低俗怪谈、乱套乱用不仅不会产生心灵的善意碰撞,只能因图一时之快而留下持久的负向效果。
像洛阳这个“锦衣卫”“创意”除了让人惊诧和反感,任何“温暖”都不会留下!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