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动物园“猴群与猫共处”一事引发广泛关注。1月28日,昆明动物园官微发布通报《昆明动物园猴山猫咪安全移出》。其中提到,猴山猫咪已被安全移出,经体检确认健康状况良好。
虽然园方一再声称将猫放入猴山是为了抓老鼠,不存在虐待行为,但从视频中能看到,有多处猴子拖拽、搬扯,强行打断猫休息的镜头。在生性好动,顽劣的猴群面前,谨慎小心的猫显得格格不入,被动地承受着猴群的“热情”。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习性和生存方式,猴子群居好动是天性,猫偏好独处也是天性,强行扭转天性,伤害也不止于肉体上的伤害,违背动物自然本性也是伤害。
一个合格的动物园应该创造条件,在有限的空间里为动物提供适合它天性的生存环境。个体动物之间需要空间,不同动物之间也需要空间,强行安排在一起,可能未必合适。
春城晚报2017年6月的报道,提到“为了消灭老鼠,管理人员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就是找了两只流浪野猫放进猴山。没想到,猴子竟然杀死了这两只野猫。后来,管理人员干脆一次性放进了7只野猫,这下种群壮大了,猴子不敢动猫了”。可见,这种伤害确实可能发生,2017年的画面未必不可能重演了。从这些细节看出,动物园方面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样的做法的危害性。
当然,也不能过度解读了。动物园可能考虑不周,如何合理界定动物的福利的确是社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而今这起风波也提醒了管理者,动物园毕竟是为公众设的,除了保护动物以外,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科普和宣传保护教育,自己不尊重动物不爱护动物怎么说服别人尊重动物保护动物,“悲惨”猫生显然不符合动物园的定位。它面对的是公众,游客里有很多单纯朴素的孩子,就不得不考虑可能产生的效果,就不能不把观众的情绪思想放在考量范畴。既然观众不能接受,那动物园就必须积极评估处理观众的意见,及时整改。这一次事件引发关注以后,动物园迅速应对,将两只猫移出猴山。这正是公共服务场所应该秉持的理念。正像网友说的那样,灭鼠有很多办法。灭鼠是为了让猴子生活得更舒服,流浪猫也是动物,它也一样有合理的诉求。
昆明动物园表示,将认真反思,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及时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努力为动物提供自然、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动物园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对公众意见的重视,体现了与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但这只是开始,如何呈现自然健康的动物世界,呈现出不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告别呆板的饲养模式才是社会对动物园真正的期待,动物园需要跟上社会观念的进步,满足公众的期望。在这一方面,动物园是专业机构,应该作出积极有意义的探索。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评论员 高路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