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浙大二院医生,为一个从西藏来杭州,做儿童肝移植的患儿家庭,寻找藏语翻译志愿者的帖子牵动着杭州人的心。这个小朋友只有10个月大,因为小朋友的父母不太会汉语,和医生沟通比较困难,这意味着找到藏语翻译志愿者,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没想到帖子一经发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好心人,都希望为此提供帮助。最后一群在杭读书的藏族大学生表示,愿意帮助小德勒一家,并组建好小分队,全程提供服务。医院还找到了一位对藏语和医学术语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医生,可以在小朋友进行重要手术等项目时,提供支持。在大家的暖心支持下,小德勒换上了新肝脏,重获新生。
在寒冷的冬日,抱着朦胧的希望,带着重病的孩子,来到陌生的城市,小德勒母亲的心,一定是慌乱没底的。但一下飞机就看到正在等待的“白大褂”,还有拉她进病友群的热心妈妈,竭力救治的医疗团队,也包括这些及时到位的藏语翻译志愿者,显然都为这位母亲吃了一颗“定心丸”。
当一声“助人”的号角吹起,得到的是“一呼百应”的回响。无数爱心如潮水般奔涌而来,还井然有序,实现了无缝衔接,使得救援全程的速度和质量“双双在线”,人性的温度与高度,也得以彰显。
这所有的一切,汇集成了杭城的暖流,只为托起小德勒的“扎西德勒”,帮助他们一家渡过难关。每一个医生、志愿者和好心人的热忱、善良,乃至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善意,求的也不是回报,而是为点亮万家灯火,贡献一份力量,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在这事上,“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助人的情怀与精神,又一次被践行,还闪烁着强烈的“现实之光”。
藏族同胞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自家孩子生病了,自然要想尽办法尽心竭力给治疗好、照顾好,只要孩子能恢复健康,平安无恙,我们就能快乐幸福。从对小德勒的全程守护中,也能窥见杭州市民这样的格局和胸怀。
这背后藏着的,是我们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无需言说的民族情深,更是根深蒂固的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理念,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既体现在杭州对小德勒的竭力救助上,也体现在藏族同胞每一次为其他民族兄弟的挺身而出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只是爱人之间的情话,更是五十六个民族之间最真挚的告白。
大雪无痕,大爱无疆。可预见的是,每经历一次像“拯救小德勒”这样的事,我们的内心,都会变得更柔软,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温情,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每一个人也都会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这些暖心事,也让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治愈人世间的“辛酸苦辣”。
真诚希望绝处逢生的“小德勒”,每一个帮助他的好心人,乃至每一个暂时被困境束缚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都能“扎西德勒”。而人间的不竭暖意,助人的真情,就是守护大家“扎西德勒”的最强护身符。
来源:潮新闻 | 撰稿: 评论员 王彬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