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电视剧《繁花》是要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
发布时间 | 2024-01-15 09:47:20    

   最近,电视剧《繁花》“火”了。而伴随其“火”的,还有截然撕裂的种种评价。

  追根溯源,这与利用过去年代的故事“暗渡陈仓”迎合当代庸俗有关,更和拍摄艺术与文学作品在改编上的随心所欲有关。

繁花剧照

  01

  《繁花》是金宇澄长篇沪语小说,2012年发表于《收获》杂志,引起文坛轰动,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13年中国好书第一名。

  2013年金宇澄凭借《繁花》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以及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

  《繁花》获赞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甚至被拿来与张爱玲和《红楼梦》相比。

  原著的故事围绕着阿宝、沪生、小毛这三个青年的成长与人生际遇展开。有家长里短,有生活琐事,有命运起伏,更有创业奋斗。

  作者在以文学手法记录真实的上海——一座有烟火气的城市。

  而电视剧《繁花》是由王家卫执导,根据金宇澄的那部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以上海话描写出1960至1990年代的都市,讲述阿宝、沪生、小毛三位主角的上海往事 ,由胡歌、马伊琍主演 。

  奇特之处在于二者对比后的差距:一部评价非常之高的小说在费了不少资金、精力和“脑汁”拍摄成剧后,却引发如此两端的评论——更多的是负面评价,这是为何?

  电视剧《繁花》将人物大改特改,主要留下一个阿宝,并让他化身 “龙傲天”去大战商界,顺便来几个红颜知己做陪衬。

  大约是因为这个缘故,特别是读过作者原著后再来看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失望之情的流露似乎顺理成章。

  02

  由文学作品(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是文学艺术“共享”成果的惯用做法,也是多种文艺形式传播类似内容的重要方式。

  改编后的其他艺术方式展示的作品是否尊重了已经获得大众认可的原著的内容,或者至少抓住了原著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判断一部改编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也是考量一个文艺工作者——具体而言是导演——把握是否准确,甚至能不能超越的主要标准。

  比较一下作家和导演对同一个故事曾经拥有的理念,也能看出各自的“理想”。

  小说作者金宇澄认为,上海需要一部能代表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电影作品。他希望能把这部“上海密码”做出来让全世界理解。

  导演王家卫认为,在美国电影中,纽约一直被作为“美国梦”的核心之地,不管是好莱坞还是东岸电影都把它作为背景,这是很好的展示城市文化的载体。相比之下,以上海为背景的电视电影并不多。上海承担着中国电影培养年轻一代的责任,让全世界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

  初衷非常清晰,都要担当大任,并且最好出奇制胜。

  小说已经收获满满,拍摄艺术如何表达成了众人之期盼。

  结局是,令人失望。

  本来,普通工薪阶层的浮浮沉沉才是原著的主基调,到了电视剧里却变成了资本家互相装叉的战场。

  就连真正的上海观众看完这部剧后,也无奈的评价道:“这下好了,外地人看不懂,上海人不喜欢。”

  看过原著的观众也表示,电视剧这是把故事里最无聊、最没有内涵的一段拍出来了。

  03

  改编作品不能是学个样子而失去了魂魄。

  一部电视剧的好坏,重点不在于那些明星、豪奢、搞笑等等噱头,重要的还是要看能不能拍出精髓来——尤其是原著的精髓。

  而该电视剧之所以口碑翻车,有导演在改编上改动太大的原因,使得电视剧失去了故事基本的内核。还因为剧情悬浮,不够接地气。哪怕是曾经繁华无比的上海,也一定有人生活的痕迹,需要拍出烟火气,如果全都是纸醉金迷,那观众就会感觉距离太远了,不像是才过去几十年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年代主流的奋进精神被庸俗地淡化掉了。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看,这涉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契合度。内核是主流,绝不能为了应景或者迎合一些人的需求而胡乱改编——这个尺度正是对于导演者最大的考验。

  我们自然没有苛求影视作品做到如小说那般的细腻、细节和精准,但是也容忍不了改编后远离原著精神内核的面目全非。何况更有艺术展示,如拍摄的画面、人物语言行为表现上悖逆时代的拙劣表现。

  如果只是为了迎合某一种庸俗的需求,或者试图通过怪异的渠道去弯道超车追求“火”,而毫不顾忌地抛却基本的价值因素,那无疑是失败的艺术改编。

  这部电视剧镜头下的背景本应该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却显露出荒诞、忧伤、沉重,与那个“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为主流的年代疏离感太大了。

  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这样一个理念永远不可丢弃: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都应当肩负着传播真善美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自以为出奇制胜的,如果失去了对于时代现实的尊重,如果扭曲艺术惯有的表现方式,如果把现实的“积极”随心所欲地拍摄成艺术的“消极”,都会远离市场,失去观众的认可。

  电视剧《繁花》引发的广泛争议,以及多重负面评价,或许正来源于这些“硬伤”。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