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纸张粗糙,印刷也不清晰,细闻起来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网购了童书的周女士愤而举报,结果牵出了一个庞大的“造假售假团伙”。
近日,这起由中宣部版权局、最高检等六部门联合督办的特大侵犯少儿读物著作权案,经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法院审理后,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造假售假团伙”7人被判有期徒刑,刑期不等;并各处罚金共计80万元。
万万没想到,儿童读物真的变成了儿童“毒物”。都说孩子的钱最好赚,中国家长为孩子“掏腰包”向来最爽快。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有些不法商家就把牟利的心思放在了儿童阅读上,而畅销儿童读物,更是盗版的重灾区。
曾经的盗版交易,多发生在校园周边地带,如今大量的盗版生意有了变化,就如这起特大侵犯少儿读物著作权案,主要的交易都在网上。这是一起典型的“全链条”犯罪侵权案,产销一体化,分工明确。直至案发,大量的盗版儿童畅销书,如《淘气包马小跳》、《大中华寻宝记》等系列丛书,已经通过网络销售流向全国各地。
或许有人会说,看看盗版书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它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且不说粗制滥造导致内容偏差,造成对知识产权的戕害,侵犯了作者、译者及出版社的权益,正版图书会充分考虑儿童使用安全,采用大豆油墨等环保印刷技术。而盗版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含有六价铬的劣质油墨印刷,这类不合格的材质,还会散发出刺鼻气味,真切地伤害到儿童的身体健康,这也是盗版书籍的最大危害。这样的儿童读物,“看久了会让人头晕”,不是开卷有益,而是开卷有“毒”了。
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有意识让孩子多看书时,童书市场就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而盗版在童书领域的表现则越发猖獗。印刷技术革新后,盗版翻印的成本大大降低,盗版速度之快也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些盗版的“问题童书”,不是传播谬误,就是三观不正,大多工艺粗糙。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惩罚就没有震慑,没有刑事追责,就不能断绝利欲熏心者的举动,为童书“消毒”此刻成为各方共同的心声。只有亮剑,才能让孩子远离儿童“毒物”。
给孩子读的书应该是最好的书。从这个角度说,童书出版不只是一块诱人的蛋糕,更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必须遵循最高质量的标准,绝不能让盗版劣质图书害了孩子。毕竟,呵护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评论员 陈江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