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悲伤的消息传遍了全国,浙江一位被人们亲切称为“早餐奶奶”的可敬老人悄然离世。
一位老人的去世何以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大众一致的感动?

图源网络
01
这个善良的奶奶名叫毛师花,家住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多年来,她默默地在这个小镇上摆起了早餐摊,为人们提供着一份廉价的早餐。
在这里长大的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都曾品尝过她亲手制作的早餐,这份仅需5角钱的美味,奶奶不但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还要花自己的退休金来补贴成本,她却坚持了27年不涨价。这位亲切的奶奶,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早餐奶奶”。
12月18日,90岁的“早餐奶奶”不行去世。昨天是老人的“头七”,再次引发大众的哀思。
“早餐奶奶”的故事简单而朴实,她的摊位离黄坛口乡中心小学大门只有几步之遥,当地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
“我没存钱,我老头子有点抚恤金……我的退休金也贴进去了。”“很多人说我傻,我不傻,只是不靠这个生活。这些孩子家在山区,他们父母不好赚钱,我想让他们吃饱点。所以不涨价。”
这是接受媒体采访时老人发自内心的话。
“那些孩子对她是个牵挂,她说听孩子叫我奶奶,我就高兴。”这是毛奶奶的孙女对奶奶善行善意的朴素理解。
02
以前有过一句传播很广的名言:一个人一生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位善良的老人却在27年的早餐摆摊中,一直默默地做到为他人着想。
媒体在采写新闻时,这样记录老人一天的日常生活——
每天凌晨一两点钟,毛师花的小屋亮起灯,随后响起磨盘转动的声音,飘起炊烟袅袅。近三十年,她在这个时间起床,在昏黄灯光里磨豆浆,做粿,蹬车去黄坛口小学校门口支起煤炉和锅。出摊一趟,她辛苦6个多小时,净赚三十几块,每个月还倒贴三四百块,做大家口中的“赔本买卖”。
多年来,毛师花一直住在那个和学校一墙之隔的小屋,放弃了儿女的小洋楼里另一种安乐晚年。那时她家门口弄堂窄,泥巴路难走,但不论风雨,她的小摊永远在那。
说到自己所行之事,她神色坚毅,泪眼婆娑。“我要做下去,做到90岁,做到不能做为止!”
这种坚毅源于她内心至为朴实的做人准则。
毛师花奶奶的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又被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经济半小时》接连播报。她先后获评“最美衢州人”“浙江省道德模范”“最美中国人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获“浙江骄傲”“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这是对老人善行的褒奖,更是对真善美的彰显和弘扬。
03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这种能够传扬四海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推动社会道德向善向美的重要力量。
早餐奶奶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甚至普通到有着卑微。她没有享受过富裕和优越的生活,但她却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周边的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幸福。她朴实无华的奉献方式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激发出了大众内心最深沉的感动。
“早餐奶奶”的精神教会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爱与奉献。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贫乏,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爱与奉献的借口。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能力去关爱比自己更弱的人,强者助弱,无私奉献,一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毛师花奶奶在早餐摊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山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份温暖的关怀和帮助。这份爱和关怀,不仅仅是一份早餐,更是一份对孩子们的心灵滋养,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并用爱与奉献铺就生命的底色,这样润物无声、言传身教的教育是非常难得的。
毛师花老人一生平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份对孩子们真挚的爱和关怀。但是她的行动和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奕奕光辉,感受到了朴实奉献的温暖。
“早餐奶奶”已去,但她留下的温暖在这个寒冬里绵延、流淌着。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