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一公司发布的员工微信使用管理规定引发热议。据报道,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公司上班时间只允许员工用微信聊工作,不允许私聊。“若发现私聊,每次罚款100元/人,月累计超过5次的,给予辞退,公司不承担任何经济补偿。”对此,哈尔滨市平房区人社局发布通报称,经核查,情况属实,已要求企业立即纠正。
近年来,一些企业为防止员工上班时间“摸鱼”,盯紧员工的一言一行可谓绞尽脑汁,在手机和微信的使用管理上也是花样百出。有的企业在厕所屏蔽手机信号;有的下班要检查员工手机电量;甚至有员工因没有转发公司广告至朋友圈,被罚1万元并被单位开除……这些歪招、昏招,在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时,戳中了不少上班族、打工人的痛点。
客观而言,企业严肃工作纪律,制订规则防止员工“摸鱼”可以理解。但该公司推出的微信使用规定,就有些荒唐离谱。诸如“每天要进行检查”“私聊一次,罚款100元”“公司不承担任何经济补偿”等规定,更是简单粗暴、不通人情。有网友就留言反问:如果上班用微信私聊要罚款,那么下班用微信聊一次工作是不是就要付一次加班费呢?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当然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一切规章的前提是合理、合法,不得侵犯员工的基本权益。《民法典》有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未征得个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如果公司强行检查员工手机,实际上就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碰触了法律法规的底线。
事实上,一个好的企业规章,除了严格守住法律界限外,还应当与时俱进,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的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工作场所已不再局限于单位和公司,电脑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保持沟通与联接。作为企业,要真正“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关键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合理、合法且适当的奖惩措施,形成积极健康且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保持活力、发展壮大的正道。
企业用一些歪招、昏招防“摸鱼”,说到底还是管理理念上出现了偏差。严格管理没问题,但员工绝非流水线上的机器,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对员工连“人之为人”的尊重都没有,企业怎么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支持?只要员工确保自己的工作效率,上班时间回了一条私人微信又何妨?只有尊重和善待员工,企业才能赢得明天和未来。
来源:潮新闻 | 撰稿:陈江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