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死亡通常能够唤醒大众对某一个特别群体的格外关注,比如不幸猝死的网约车司机陈师傅。
他的死亡引发的大众对于这个行业的思考格外沉重。
图源:新京报
01
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时用的词语极具同理心,甚至悲凉——
2023年4月3日23点53分,接完最后一单活儿,北漂20多年的网约车司机陈志云在北京西城的一个胡同里停了下来,那里也成为了他人生的终点。
接单软件显示,从2018年到今年4月4日的5年间,陈志云已经在这家网约车平台接单1800多天,总计完成2.16万订单,评分为4.9分。
其妻子刘火秀通过丈夫手机上的接单软件查询到,从3月11日到4月4日出事那天,陈志云每天都出车,平均每天在线时长超过10小时,最长的一天超过20小时。
最低10小时,长的超过20小时。这是咋样的劳动强度!
公安机关开具的死亡证明上,陈志云的死因为“猝死”。
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劳累便是重要的诱引之一。
逝者已矣,如何对待死者成为生者必须面对的残酷问题。这也引发了对法律的深刻思考。
家属认为,陈志云5年间一直为一家网约车平台工作,理应得到相应赔偿。
而平台给出的答复是:“彼此间并没有劳动关系,只是合作关系。”
孰是孰非,需要整个社会去思考、去判断、去厘清、去完善。
02
这不是新现象,前见古人,后或许继续见来者。
因为没有劳动关系,许多事件被搁浅在法律的关照之外。而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构建起劳动关系的,不少只能哑巴吃黄连。
劳动关系,就像横亘在法律保护与漠视之间的一道鸿沟,有者可依法行事,无者则只能祈祷别出事。网约车司机陈师傅属于后者。
不幸的是,他因身体不适加上过度劳累而猝死。知道他长期超时间的连续开车,我们只能如此推理。
近年来,在网约车行业中,猝死的案例并不鲜见。2020年,深圳一名网约车司机,被路人发现死于车内,经法医初步判断,死因为猝死。同年,武汉一网约车司机在天河机场停车场车内身亡,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微博通报,经核查司机近七日在线78小时服务39小时!
去年,在浙江、上海、四川等地均发生过类似事件。就是说,它一定程度上有着行业的共同特性。至少,这类死亡的发生不是完全偶然的。
03
问题的焦点更在于如何避免以及解决这类问题,包括预防和事后法律上的保护和处理。
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让维护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面临诸多新问题,平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2021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平台责任、报酬、休息、职业伤害保障等多个焦点问题,承认平台用工的特殊性,即使没签劳动合同也算用工关系。
这无疑是在直面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出台的合适的“意见”。而“意见”最终上升到铁面无私的法律,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或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但是重视是紧锣密鼓的——
近日,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了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涉及网约货车司机、网约配送员与平台企业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等。最高法认为,平台企业并非提供信息中介、交易撮合等服务,而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组织和管理,使他们按照一定模式和标准以平台名义对外提供服务,因此,其应当作为用工主体或用人单位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和责任。
有了这样的背景,围绕陈师傅猝死事件所引起的争议就更具有了典型意义,这场法律诉讼的走向就格外值得期待。它或许会对于完善司法内容、推动司法进步起到现在尚无法预测到的巨大作用。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