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江苏无锡警方就网传“三岁女童被猥亵”事件发布通报:未发现女孩被人猥亵,汤某无违法犯罪嫌疑,对该起报警不予立案。
这起轰动一时且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事件是否可以就此落幕了?其人性中善与恶的揪扯逻辑是什么?
01
今年三月,单亲妈妈潘女士带着三岁女儿,在无锡租下了一处店铺,准备做点小生意。
她因咨询装修问题与蛋糕店主汤某认识,其3岁的女儿曾到蛋糕店玩耍。3月29日,潘女士报警称,3岁女儿被人猥亵后指控嫌疑人是蛋糕店店主。
于是警方展开全面、详细的调查。4月26日,警方向双方出示了不予立案的通知书。也向潘女士澄清了,蛋糕店主没有犯罪事实。
不能平静的还有被卷入这个奇特事件的汤某一家。
汤某的妻子说,猥亵幼童是大众无法容忍的犯罪,夫妻二人也无法容忍被人造谣猥亵幼童,名誉受损比店铺收入受影响还要重要。所以他们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潘女士公开道歉恢复名誉“能究刑事责任的话,我们绝对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她还表示,网络暴力太可怕了,呼吁社会和职能部门要抵制整顿,犯罪成本太低键盘侠不会休止的。她还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尽快能回归平静,平静地过日子做生意,平静地等待法院通知开庭。
02
7月11日,无锡市公安局发布事件调查结果表示,未发现女孩被人猥亵,不予立案。
这让这个引发广泛共情的事件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大反转。
警情通报发布后,在潘女士网络发布的内容下,有网友要求其退钱,称自己曾向潘女士捐款;有网友称向潘女士质问捐款事由后被拉黑。
7月12日,潘女士表示,自己没有开通过捐款,也未收取任何捐款转账,准备就此事报警。
这让事件再次蒙上迷惑。
有网友称,潘女士此前组建8个群聊,在群聊内募捐超百万。
网传图片显示,有人称于2023年7月向潘女士支付宝转账6000.01元,该发布账号目前已搜索无果。潘女士称,她从未收到这笔转账。
到底是否如此,又成了一个需要调查的迷案。
最新消息是,7月12日,无锡110接警平台回应称就潘女士疑似建群募捐一事,已掌握情况,会秉公执法。
大众再次期待真相尽快公布。
03
一个奇特事件由开始激发的群情激愤到后来警方调查的真实结果,这个大反转让事件变得潮起潮落。
按照常理,女儿没有受到猥亵,当妈妈的应该放下心才对。但潘女士接下来的做法,却非常让人不解。
她觉得警方不立案,一定是有猫腻。于是推翻了之前的“作案时间”,由原来的3月28日,改口到3月20日到3月25日之间。
这是第一重谎言。
然后在各社交平台发帖,继续举报蛋糕店老板猥亵自己的女儿。
视频里,她举着身份证声泪俱下的控诉,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情:单亲妈妈带孩子本就不容易,3岁女儿又被猥亵,这让大家更是义愤填膺。
在人们朴素的认知里,“一个母亲不可能拿孩子的清白去诬陷别人”。
这是又一重迷雾。
作为一个妈妈,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在已经证据确凿自己的女儿没有被猥亵的情况下,还一个劲儿地撒谎,线上线下地污蔑人?这,恐怕只有她自己内心最清楚了。
我们姑且从人性善恶的角度去做一些揣测。否则,真不知道该如何去梳理清楚这个奇特事件所内含的逻辑了。
如果说,起初得知女儿可能被性侵义愤填膺要讨个公道引发广泛共情正是社会道德正常逻辑的话,那么,在警方经过详尽调查,并公开发布了长达八百多字的通报,已经证明没有所担心的“恶事”发生,为什么还要不依不饶地到处把此等本该低调处理的事件张扬?
为了扭转舆论方向?为了继续通过赢得共情获得打赏?难道与女儿的清白相比,这等张扬更重要吗?
我们只能说,人性的邪恶,远超出善良者的理解范围。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