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全职儿女”,是另类“啃老”还是新型职业?
发布时间 | 2023-05-17 10:23:54    

   任何一种新现象都会引发大众的热议和好奇,而其背后,往往都有着对应的社会基础和趋势逻辑。

  近日,一个很有意思的就业岗位闯入人们视野并被大众热议:这个职业叫“全职儿女”。

  01

  媒体调查发现了这种新型的职业,且有“星星之火燎原”的趋势。

  对“全职儿女”科学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学历和清晰的职业规划,但受限于近几年渐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选择暂时在家作为过渡,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11.jpg

  就是说,本意看,这只是一种过渡。待到秣马厉兵时机成熟时,还要努力脱颖而出。

  也如部分“实践者”所感慨的:这是一份充满爱的自由职业。浪漫的说辞是:眼前没有好机会,所以停下来看风景。

  一位在小红书200粉丝的博主,在发布了一条“我妈让我做全职女儿,一个月给我4000”的笔记后,居然获得了超过2万人的点赞。

  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啃老”的确有些不同,与死皮赖脸的“啃老”相比,颇有“两不相欠”的职业觉悟。如果从积极意义上分析,还增加了家庭氛围的温馨度。

  02

  那么,这是挑战传统还是现实逼迫?

  在豆瓣小组“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近4000名网友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日常,他们认为在全职陪伴父母的过程中疗愈自己,也有人表示“家里没钱怎么当全职孩子?”,还有人对成为全职儿女这件事感到期待和困惑。

  他们更多的相同点在于,成为“全职儿女”的过程中,享受着父母提供的安稳生活,也面临着双重的焦虑:既有啃老的情感和经济压力,又有不知何时上岸的心理压力,只能在其中寻找微妙的平衡。

  多数的“全职儿女”对“啃老”这个词存在抗拒,他们更认同将自己定义为打工人——自己付出劳动获得报酬的工作模式是等价交换。而认可这类短期“就业”模式的父母面对这两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啃老与全职儿女有着很大的区别。

  更宏观的背景,一方面是等待就业的年轻人不断增长,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相比2022年和2021年分别将增长7.62%和27.39%。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顾。2021年,中国正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64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14%,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4.9%。

  “全职儿女”的出现,显然有着这两股力量共同纠扯的原因。目前尽管只是个别现象,也不足以掀起整个社会的风浪,但却不能不引人深思。

  03

  “全职儿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由来已久,不过定义不同。传统定义指的是,在家庭中,子女承担起照顾父母、祖父母等老年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全职”照顾者。

  这与现在出现的“全职儿女”含义不尽相同。且另有原因和隐情,是子女一端出现了问题,试图回归家庭,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

  他们的说法是,暂时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工作机会,选择留在家里照顾父母。在此过程中,会承担家务、照顾老人、陪伴父母等任务,并且会得到一定的报酬,比如生活费用、住房等。

  在选择这类就业的人们的困窘中,“全职儿女”大部分只是在职场上太过疲倦,回到家中进行短暂的疗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要付出一定劳动、听取父母的要求,而不是一味摆烂。

  对于网络上所谓全职儿女就是好听的啃老这类说法,他们多数不认可。普遍认为更应该多思考大环境的问题,而不是将原因全部归咎于个人。对于未来,他们不少选择在旅居、寻找机会和全职儿女几种形式之间反复穿插。

  但在“全职儿女”开始逐渐普及的当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全职儿女”与“啃老”之间并不能划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全职儿女”们也无法做到对每一份质疑都解释清楚。

  也许,这只是一种就业环境局促下的短暂逃避,也预判不会成为一种长久的就业模式。但非常有必要从中找出“青萍之末”,以适时启动相匹配的改革,尽早对一个非主流趋势的社会现象做出相应的对策。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