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烧烤”操作,火了山东淄博。而且连续几天被广为传播,而这座闯入大众视野的小城,也接连不断地把善意传递给八方游客。
认真挖掘,淄博的“火”留下了太多的启示。
图源网络
01
26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诚恳地向准备去淄博游览的游客表达了他们的善意,并站在游客的角度说明了他们面临的接待“困窘”。
信写得宛如一首散文诗——
一场始于烟火、归于真诚的邂逅,让八方游人了解淄博、走进淄博,相逢八大局,牵手海岱楼,欢聚烧烤店……让这座古而弥今的城市更富活力、更为温暖。
接下来是诚挚的感谢。感谢之余,也说明了因突发“火爆”而面临的接待能力窘境——
“淄博烧烤”火出了圈。面对“难得的厚爱”,虽然我们已经全力以赴,但服务供给可能还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近期客流过载等问题已给大家造成了一些困扰和不便。
在感谢大家对于淄博厚爱的同时,不忘推荐整个山东。美景美食不止淄博,好客山东应有尽有。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欢迎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
一个“烧烤”的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座城市“烟火气”,而其背后做支撑的,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努力程度和时时传递出来的善意。
02
回顾淄博的“火爆”过程就能看出来,这个“火爆”与大众的心意恰好合拍。
深层次地分析,淄博烧烤之所以火,可以理解为这是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需求集中释放的一个缩影。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城市烟火气回归,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烧烤之旅,让年轻群体产生共鸣,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一波又一波年轻人为主的群体乘坐高铁来到淄博,品尝淄博烧烤的同时,也让淄博烧烤这把“火”越烧越旺。
而其交通的便利、政府政策的支持、品牌效应的持续、地理位置的优越、特色鲜明等优势,都为这个“火爆”提供了支持。
“齐鲁青未了,齐地迎贵客。”
淄博通过“烧烤”给城市推广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而且效果良好,这从“五一”预订的再次火爆可以看出来。
更重要的在于,它让去旅游的人们体验到城市管理的努力和一座城市的善意、宽容和温馨。这才是能够长期吸引人们来去的真正魅力。
如果没有开放、豁达的心态,就非常容易束缚手脚,把城市的有效治理和烟火气的培育对立起来,从而给经济活力的张扬造成人为的阻隔。
淄博并不多么特别,这次却非常特别。这份诚意可以从该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那封信中明明白白地阅读清楚。
03
这场始于“烧烤”的火爆事件,最终考验的是城市管理的宽容和善意。
疫情三年,许多行业遍体鳞伤。地摊经济被广泛认可,呼唤烟火气的声音持续不绝。
应该如何顺应民众呼声,这考验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治理水平。是开放、豁达、满含善意?还是封闭、拘谨、固步自封?
淄博这次不经意的火爆留下了深层次的启示。如果说起初一些人的不理解和被喻为“作秀”的质疑曾让这座城市疑惑的话,那么后来人们才慢慢理解了:烧烤只是一个“切入口”,或者说是一个引流的方式,真正的“下文”是“引流”以后表达出来的诚意。
试想想,每天那么多游客拥入这座城市,有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会给城市治理带来多大的压力。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又会给这里造就多大的商机?会给民众带来多少就业的机会?会给城市带来多大的传播效应?
这种“烟火气”的后续才是更重要的。当把治理压力转化成一种服务的方式,就彰显出城市的包容、豁达和温馨。
而这,与当下急迫激励消费的经济发展主旨无疑一脉相承。有了这类诚意满满的场景,有了配套的服务支撑,一个地区烟火气的回归和生机活力的恢复,可以说指日可待。
藏富于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民富国强有着很顺畅的逻辑关系。淄博所做的尝试和后续努力,以及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给所有类似城市的治理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样本”思路和值得借鉴的启示。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