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关于调休、加班等话题再一次冲上热搜。而且相比于往年,这个争议今年格外地“热”。
何以如此?说明人们更加重视自身权益,也更想说出自身感受,更愿意参与和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各类政策探讨。
01
对于这个年年来临、年年讨论的话题,人们热度不仅不减,还大有升温的趋势。
以今年为例,由于4月23日和5月6日需要继续上班,有网友说表面上放假5天,其实只放了1天,其余都是本该有的假期“凑的”。
对于“五一”只放一天或者调休凑五天,网友观点分成了两派。一派赞成,就是支持调休,他们认为,虽然自己连续上班累一点,但能挪出来几天陪伴家人,可以去远一点的地方游览,认为是值得的。
也有人反对这种“拼凑”,原因是调休虽然凑出了5天假期,从本质上看假期没少,反而多了一天假,实际上一减一加,总数没变,还要失去两个双休,更明显的是打乱了应有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认为调休是一种更加让人疲惫的制度,也令心理承受了更多压力。
根据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对于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这是一种损失厌恶,导致失去周末的痛苦远大于休假的快乐。
理论通常有无数实践晕根基,自然不能视而不见。
02
孰是孰非,的确不容易下“一刀切”的定论。因为都有各自的理由,出发点和个人感受不同而已。
调休制度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一直持续至今。但要求取消调休的声音从未消失。
按照当初的设计,“拼凑”“五一”至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则让假期在表面上“延长”——一直被称为“小长假”,人们可以集中时间放松一下;二则为了拉动消费。因为“五一”恰逢多数地区最适合游览的季节,人们愿意选择这个时候外出旅游,和“十一”是目的类似的假期设计,从而比较明显地拉动旅游消费——而旅游消费是非常被看重的消费点之一。
而另外一方面,集中旅游时间的弊端也时常被诟病:主要的景区景点因为假期集中而人满为患,完全背离了旅游休闲的本质:人挤人,人看人。旅游完毕,后悔不已,发誓再不趁长假出行。而等到长假来临时,又往往继续远足,因为每年适合旅游的长假只有寥寥几个。
这种无奈也成为“调休”与否争议的根源。
03
“五一”调休成“小长假”还是不调休的热议大约会继续下去,因为每一个人的感受和处境不同,而且永远也难得步调一致。
换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民意抒展的表现,是对个人权益的看重。
有媒体发起的投票显示,投能够接受调休的网民占比58%,不能接受调休的占比13%,其中参与投票的人群多为90后。
专家表示,调休加班涉及到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社会需求。在支持或反对调休加班之前,我们需要多方面权衡其利弊,并尝试找到最合理、最公正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两者的关系。
也有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对于假期的设置、调整都是有所权衡考虑的,一方面不能假期过多影响正常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给大家拼凑出更长的假期以便出游或走亲访友。
但也有它的不合理之处,那就是有可能造成长假或小长假前后出现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情况,对劳动者来说就会比较辛苦,所以大家可能会对此有意见。
对于未来法定假期特别是长假、小长假的休假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做一下民意调查,听听大家的意见,通盘考虑。重要的是,法定节假日作为一种立法,应具有稳定性,应该稳定节假日时间,不应该频繁调整一年一变。
说到底,尊重民意是最重要的原则。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