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源于浙江省杭州一所小学学生的“意外发现”:10月26日,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607班的同学们在上数学课时,发现47页的一道练习题有问题。
于是,他们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给教材编委会写了一封信,指出这道题在数据上的问题。
01
这道题是这么说的——
小敏和小亮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2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0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量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数学任课老师介绍,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中的一道练习题。
在备课时,老师就发现了这道题做了调整,旧版的课本中,该题的练习本金额不同。
“同样的练习本,买8本的单价比买6本的单价高了。”在上课时,老师让同学们做了这道练习题。当时,她问同学们,对这道题有什么发现。
马上有几位同学举手。一位男生说,自己看题目后,觉得价格有问题,同样的练习本,为什么单价不一样?
大家决定,给课本编辑部写一封信,指出这道题在数据上的问题。
02
这是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新闻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标题为《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课本出错了?杭州小学生有新发现》。
按照普遍的数学理解,的确是有问题。如果说社会科学还会因为观点、观念、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不尽相同的结论,那么,数学则需要是极其严谨的。所谓抽象思维逻辑的培育依靠的主要就是数学。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小学生的精神。科学本来也容不得半点含糊,尤其是数学科学。它不光涉及基础教育数字的计算方式,更因为逻辑不同会对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造成影响。
这是小事,更是大事。
小学生的“认真”与教材编辑者的“马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03
教材“事件”不独这次。年初沸沸扬扬的数学教材画图事件引发的大众关注和质疑要比这强烈得多。
这是发自所有人内心深处的担忧。因为每一个人在适龄学习以后,接触最多的、最为正规的“书”便是教材,不管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甚至音乐,对一个人起初的教育影响非常之大。很可能一生会为此“根深蒂固”。
教材是人生之初接受教育之“圣典”,万万马虎不得。如果你看了这封小学生写给“数学教材编委会”的信,你会为之感慨、感动。
往小处说,这代表孩子们对于科学的一种渴望,往高度讲,这是从小应该有的质疑精神。尤其是数学,对不对,本来应该是泾渭分明的。
杭州这所小学的学生给我们上了一课:科学容不得稀里糊涂。而从小培养孩子们科学、理性、敢于质疑的精神,正是教育非常重要的职责之一。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