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我们最好把华为只当做一家企业看待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2-08-26 09:06:50    

   一家企业的内部讲话居然掀起轩然大波,这是出乎意料的。当然,也许也在意料之中。因为这家企业足够特殊——它就是华为。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华为,大约是因为在大众眼里,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标志——中国民族企业灵魂的担当者。

0c60-807efb5fd8bbe2980cd6898ddbc00f68.jpg

图源网络

  01

  8月24日开始,华为内部《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讲话内容在网上疯传。

  何以会“疯传”?除了华为的影响力以及它代表的民族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说出了真话——当然,你可以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危言耸听。

  比如其中有一篇题目是:《请任正非别拿华为企业危机掩盖全球经济良性真相》,以此来倾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浪漫情感。

  不知道这是否仅仅出于“标题党”哗众取宠之小目的。事实上,不管有没有像新冠疫情这类百年不遇的杀伤危机,只从做企业的角度而言,有危机感永远没错。

  华为的内部文中提到,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消能费力也下降了,华为应该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任正非的“寒气”不仅传递给了华为近 20 万员工,还传递给了每个身处不确定漩涡之中的人。

  这一段,大约是《请任正非别拿华为企业危机掩盖全球经济良性真相》这篇文章的作者的真实观点。

  02

  抛开一切所谓的非企业因素,任正非传递的这股“寒气”没错——总要比安于现状不理会危机强吧?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大败局》中历数过中国许多辉煌企业的荣衰浮沉,就是想给后来者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所谓百年老店,基本都是在风雨飘摇和战战兢兢中过来的,没有几家是轻易走过百年历程而长盛不衰的。

  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何况那些最终倒下的、曾经张扬豪气的企业距离我们的现在不过十几年或几十年。

  如果只是少数人“关心”华为,那“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迅速流传于江湖,这就不能不引起关注了。

  《华为的危机,藏在财报之外》是另外流传很广的文章。大概意思就是华为不行了,依赖财报掩饰其危机。

  不论是否如此,这其实是企业内部的事。只要它不触犯法律法规,是企业内部的运营思路,那就是正常的。总不能因为华为被置于“民族精神领袖”的位置而给它过重的责任吧?

  企业的生死存亡,基本也属于正常。否则就不会有前浪后浪之说了。纵然小心翼翼,尚不能保留百年不衰,何况难免一不小心呢?

  03

  不必用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就基本能解释明白,华为的危机意识无可厚非,甚至无可非议,这是企业行为。

  它的繁荣仰或衰落与否既不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向,也不太可能由此打击中国其他企业家的信心——全球经济该怎么走还得怎么走,中国企业家的信心该咋样还基本会是咋样。

  经营企业,可谓风险无处不在。比如对疫情、经济、政治等的预期,这和乐观还是悲观关系不大。

  更可怕的是不确定性。这个世界的无穷事件是在互动中展开的,而这正是不确定性的本质。

  经营企业必须考虑风险,就像保险,可以通过理性以及计算,找到收敛于一个同质化的最优点,努力化解不确定性。

  善于通过各种努力化解不确定性的,才是企业家。

  企业家要运用意志、创新、体验、情感等,包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战略,来给大家提供“无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新”的产品,比如乔布斯用苹果开创智能手机时代。

  这是正常的企业行为。还真不能以简单的成败得失论英雄。因为能够左右企业生死存亡的因素太多了——没有多少人可以超越所有的时代。

  我们最好还是把华为当做一家企业去理性地看待和评判。一家企业由几年到十年算是成功,由十年几十年及至百年算是辉煌,期间正是由于保持各类谨慎和警示才有幸躲过一系列暗礁,很不容易走过来的。

  危机感十足尚不能保证一路顺畅,何况总盲目乐观呢?

  从这点看,华为没错。有人说,在任正非眼里,华为从来没有过春天。这正是华为固有的危机意识的外现。华为此番言论被定论的“危言耸听”,其实只是企业内部的警醒。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失去了危机感才是可怕的。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