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夏的这座城市里,浙江一位爱心老人的离去引发所有人的痛惜:长期捐助寒门学子的她,在生命最后,完成了令人动容的最后一捐——
捐赠遗体为国家医学做贡献。她也由此成为浙江省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
2009年正月初一,方爱兰在老年公寓室内照片
01
昨天媒体用沉重的标题记述这位老人的故事——
痛别!杭州103岁老师走了,一生不婚,晚年花光30余万积蓄……最后“捐”出了自己。
方爱兰出生于1919年5月28日,祖籍浙江东阳,早年毕业于原东吴大学,当了半辈子的英文老师。
为了支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爱兰到大西北的铁路系统工作,在各地的铁路学校教英语,去过包头、秦皇岛、长沙、岳阳。
退休后,方爱兰在厦门集美中学担任英语教师。5年后来到舟山商业学校,直到68岁离开教学岗位,方爱兰到杭州生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爱兰开始资助他人。80年代起,她曾资助湖州一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长期卧床、不能动弹的兄弟。每个月给他们寄10元生活费,直到90年代两兄弟去世为止。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她马上通过新闻机构捐赠了3万元。
2016年,方爱兰通过学生兼监护人金方云资助杭州长河高级中学6名贫困学子,直到高中毕业。
她说,“我的钱如何归宿,不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往后几年,方爱兰陆续资助长河高级中学、湖南岳阳市第十二中学的贫困学子,累计资助寒门学子18人,共306000元。
10多年前,方爱兰老人就有了捐献遗体这个念头。她多次表示,身后要捐献器官、遗体。
2018年,方爱兰把自己的身后事提上日程。她认为,“器官捐献是废物利用,又是爱国的表现,如果老年枯骨同样能达到此目的,我诚愿死后履行器官捐献。”
2020年7月16日,老人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而就在一周前,老人还将7.8万元转账给岳阳市教育基金会账户,这些钱将用来帮助6名学生完成学业。
02
这就是这位年逾百岁老人的故事。回顾她奉献爱心伴随的一生,可以做出这样的逻辑推理:当帮助弱者成为一种信念时,这种力量就会击穿世俗的阻隔永远留存在心底,并随时勃发。
十年前媒体曾经报道过的祖籍河北沧州的白方礼老人与之相类似。
白方礼老人过了十几年的节俭生活,他在十几年里靠拾荒攒了35万,资助了300多名学生。他说,只要让孩子能安心上课,那么这一切就都值了。
2012年,白方礼老人拿下了央视感动中国特别奖的得奖者。白方礼老人辞世以后,留下的遗产只有拾荒用过的三轮车。这三轮车陪伴老人走过十数年时光,见证了老人的无私善举。
他的故事刺痛了那个年代许许多多人的心。他感动了中国,中国永远记着他。
与这两位自己并不富足、甚至有些贫困的老人比起来,更多的人有深思的必要——给予弱者以帮助和温暖,更应该成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都弘扬的、不朽的精神。
03
这大概就是信念的力量,它生根于内心深处,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类似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道理,一个人对于弱者的同情和默默帮扶也有着可以追寻的细枝末节。这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因素促成,家庭教育、个人经历、内心的情愫、榜样的力量、社会的氛围,等等,都可能让博爱这个“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精神素养喷薄而出。
尤其是社会环境,是激发众多爱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激励强者帮扶弱者、把献出爱心引以为自豪的社会,这样的故事自然会成为一道常见的风景。
仁慈仁爱乃是我们这个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优良美德。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年代都有不尽相同的风采值得发扬。放达目光,这也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体系构建和共有的道德情怀,它能够超越地区和民族,超越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故事多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会变得格外温暖起来。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