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以户籍设门槛“卡人”的时代渐行渐远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2-07-22 11:07:17    

   连续几年疫情的影响以及今年大学毕业生突破一千万的冷峻现实,让各地就业构建成一道不和谐的风景线:这方,大量毕业生寻求合适工作无路、进入心仪的城市无门;那方,各地急迫呼吁人才光临,并为此临绞尽脑汁。

  何以形成今天这幅如此撕裂的画面?

1.jpg

资料图 图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01

  正值毕业季,各地人才争夺激烈了起来。

  大城市“放下身段”。上海再度放宽落户政策,免打分直接落户范围,扩大到应届硕士毕业生;郑州出台青年人才新政,包含创业补贴、安家补助、人才公寓等全套福利……

  小县城开足马力。以浙江遂昌为例,首次新引进的全日制硕士,及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

  一方面是市场求才若渴的城市,一方面是认为无恰当工作可做的毕业生。引才竞争持续升级就在这样的框架下爆发了。

  人才不是抢来的,而是看综合因素吸引来的。这显然是一个都认同的观点。尽管如此,每年在毕业季出台各类“优惠”条件吸引人才进驻仍然是各地永不落幕的一幕。

  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

  6月17日,该市余杭区揭牌成立人才发展集团;6月27日,杭州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本科、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7月20日,该市钱塘区一口气聘任13位全球引才合伙人,其中不乏院士、“鲲鹏行动”人才、重点企业负责人、头部投资机构等……

  与过去相比,杭州“上下联动”,市、区两级全面开花。为什么?当地人才主管部门的说法是: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即使如产业布局还算不错的杭州,同样等不起!

  02

  杭州如此,全国各地亦如此。

  以往,人才认定的权限在政府,而政府认定的人才,不一定符合企业需求;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又不一定能够得到政策支持,这就造成人才与发展无法融合的现象。

  这种“怪现象”,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及是否非常适合于当地的需求,也往往成为了一个“错档”的问题。

  不唯学历、荣誉、奖项等倾向,杭州正在推进“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认定新模式,首批授权590余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万余个人才授权名额。

  这意味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人才认定中有了更大话语权,将企业需求与各类人才精准对接,“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是务实指导方针下的一项改革,让人才需求方和人才直接对接,省去了环节,引来了人才,落实了成绩,何乐而不为?

  近年来,以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阿里巴巴、网易等为代表的“大厂”,造就杭州数字经济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的纪录。

  这不是偶然,有着必然的隐形逻辑。但是,危机时时存在:随着互联网从“爆发式增长”转为“中高速换挡”,杭州人才引进模式也必须转型。

  从长期看,只要一个地区经济面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断调整,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调整。

  03

  在一个老龄化开始威逼每一座城市、人口出生率有的省份同比开始出现负值、人口净增显现为负数、流出大于流入等等趋势下,各地拿出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甚至年轻人口光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奇的是,过去那个最为“硬核”的武器——户籍,恰恰开始被时代抛弃。

  有户口就可以摇号买房,或者买房就可以落户,二者以一种被扭曲的形态同时出现在人才面前。这是多年以来许多城市自以为是的人才输入政策之一。

  到今天,其他的因素更有可能成为人才来或者不来的主要理由,比如发展前途,产业形态,房价,可预期收入,政府服务治理,等等,户籍开始被冷落。

  因为谁都知道,随着时代的极速变化,附着在户籍上的那些所谓的“福利”开始土崩瓦解,人们自豪的宣称拥有某一个城市户口的时代开始渐行渐远。没有其他竞争力,仅仅有一页户口有什么用呢?

  在新时代就业理念有很大程度改变的前提下,吸引人才,筑巢引凤,都是对一种综合治理的考验,单纯的户籍显然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才进驻的需求。

  与那些选择躺平的隐形失业相比,大量有就业需求的人才一直行走在左右为难的路上。大城市的最冷酷的门槛——住房,就实实在在挡在面前,这已经成为超越户籍的一个更高的、更让人生畏的门槛。

  因此,能从切身体会出发,替那些渴求工作、渴求进入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城市的学子们都一些考虑,并下决心开一条通达的大道,才是政府人才政策最基础的、最应当遵循的逻辑。

  缺乏由诸多因素的配套打造而成的综合吸引力,仅仅拿一页户口忽悠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