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浙江有一个村庄火了。火到什么程度?这个本村人口只有274人的村庄,涌进去四万多游客!
这个小小的村庄究竟有何等魔力可以让周边的城市人如此不顾炎炎烈日而欣然前往?深究一下,其实浙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思路就在这一个个类似村庄的暗流下涌动着。
01
记录它的新闻用一句感慨的句子做导语:作为大杭州堰坝届最初的网红,富阳区湖源乡新一村的龙鳞坝,可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个夏天太火爆。
龙鳞坝有多火?上个双休日,当地不得不提醒游人:
“通往龙鳞坝的环金线(富阳环山抵达诸暨金沙),车辆从常安镇安禾村车速就开始慢起来,这里离龙鳞坝还有将近10公里呢。”
从龙鳞坝景区移动监测数据来看,上上个双休人流量3.5万人次,这个周末约4万人。
龙鳞坝所在的新一村,常住人口也就是274人,就是说,两天时间有人数超一百多倍的游客涌入了这个小山村。
龙鳞坝周边民宿有24家,农家乐21家,全部爆满,饮料店和小摊位一天营业额有3000到5000元不等。
和周边村社的“旅游IP火爆,高端民宿林立”相比,一直以“价格亲民、服务热情”为特点的窈口农家乐也正在寻求改变。
村民们都有意愿把一些年代长的房子进行拆整,规划出中高端的民宿群,这样村里最终形成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民宿农家乐。
民俗文化尤其不可少。元书纸、灰汤粽、龙舟竞渡……这是最湖源的风土人文,有的村庄在准备成立一个集土特产、民宿、农家乐为一体的行业协会,请专业人士管理,让村庄的产业发展更规范。
民俗文化,非遗传承,特色文化都正在发扬光大中。这些都是促使乡村游火爆的元素。
02
产业挖掘,文化深耕,绿水青山,赋予动能。村庄的差异化优势挖掘成为浙江各地相互借鉴的思路。寻求独特,寻求个性化,成就了此村与彼村的最大区别。
总体来说,绿水青山是浙江乡村的本有“底色”,区别只在于山的高俊、水的宽阔。在这样一个“底色”相似的村庄做出“性格迥异”的特色以吸引不同的人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浙江近几年一直在探索不同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共同目标为大方向的“五美”建设,是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纲领。而具体到每一个乡镇、村庄,则必须要以不同的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特色资源为根基,打造出不同的“五美”来。
红色、绿色、金色、银色,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托起五美最终图景的方式也会不同。挖掘每一个村庄背后不同的“魂”正是乡村振兴一路走来努力的方向。而今,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这样的挖掘更加精细。
实施了二十年的“山海协作工程”见证了浙江山区、浙江乡村前行的步伐。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市的资源和技术、产业经验在无所保留地运作到山区工业的振兴中。而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也在将农业的其他价值挖掘出来,在农文旅、农工旅、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开阔。
03
龙鳞坝只是浙江山区、乡村旅游火爆的一个缩影。但是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透视浙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一些有共识的思路。
“一村一品”是浙江乡村工业固有的一些特色,并在当代加以深层次引导,以便形成不同领域的工农业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业产品。
“一村一景”是浙江乡村的又一个设计。在绿水青山的共同背景下,需要挖掘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禀赋。此景不同他乡景,文化流脉在其中。
数百上千年历史留下来的文明痕迹需要保护,文脉需要挖掘,将一个村庄真实的流脉还原,让千年历程越加清晰,让当代、现代与古代在一个场景下演绎出来,文明就会显现出各自的个性特色,对不同的文化源头产生影响力。
浙江乡村振兴的路径正是这样,要营造出有个性的乡村,有特色的乡村,打造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区域,在经济追赶城市的同时打造出乡村不同的IP,留住乡愁,留住古老村庄的底色和文明之韵。
也因此,现在随着城市人寻求乡村特色情感的回归,随着乡村找到各自的“魂”,乡村旅游的火爆将会呈现出一种常态,乡村也在这样的城乡交融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经济富裕,环境宜居,文化深耕,交通便捷,与城市一起,构建起人们生活的不同空间。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