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中本一体化”是上大学本科的捷径吗?
中国网 · 夏学民 | 发布时间2022-07-11 12:30:46    

   今年,浙江“中本一体化”广受关注,考生报考踊跃,其中不乏高分考生。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工匠学院客座教授夏学民表示,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招生考试中出现高分,特别令人高兴,值得大张旗鼓地宣扬。这意味者,长期以来“职校技校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正在发生着颠覆式改变,是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现象级表征。

微信图片_20220711123502.png

图源网络

  与普通高中升入普通高校的传统高考有所不同,中职3年后升本科参加中职升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全省统一考试,这相当于诞生了另一类型的高考。也就是说,在中国开辟了两场高考:一是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普通高考,一是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高考。

  在制度设计者看来,“中本一体化”按照纵向一体化的原则,上下贯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集中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用制度的刚性与红利,吸引和激励更多家长学生主动选择走职业技术成才之路,可为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提供更多适用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

  从家长角度看,有人认为这一新高考“性价比”好。夏学民表示,从近期来看“中本一体化”也许是孩子上本科的捷径。但从长远来讲,随着更多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竞争将会加剧,参加“职业高考”还是靠真本事。从人的“全生命周期模型”出发,作为第一老师的家长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特质、发现兴趣点和特长,适时规划未来,谨慎选择“普通高考”还是“职业高考”。

  当然,“中本一体化”作为正在试点的新生事物,客观上一定存在这样那样的发展中问题。例如,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衔接是否顺畅?课程设置是否重复?知识链条上是否存在脱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好理论修养与技能习得的关系、校内培养与企业实训的关系等。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工匠学院客座教授夏学民建议,以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倒逼院校调整培养方案,从中职3年阶段到本科一二年级、本科三四年级,分阶段细化培养重点,让教学计划更符合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夏学民呼吁,教育系统可根据全社会对劳动力(人力资源、人才)的多样需求,动态调整学前教育、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及大学后阶段的“纵向一体化”策略,更加鲜明地区分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要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客观现实,对照人力社保部门密集出台的新职业目录(如互联网营销员、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相应调整学科体系、专业分工、培养计划等,让教育培训与职业岗位更加吻合,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夏学民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