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关涉民众幸福指数的政策,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切。
近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省级层面出台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标志着浙江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由1.0阶段的省内分散试点、各自探索,步入2.0阶段。
图源:视觉中国
01
“长期护理保险”如何理解?它究竟内含哪些“民生细节”?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提供了呵护和保障?
此次政策出台的一大亮点是统一了省内5个试点地区的筹资标准、待遇标准、认定标准等,坚持城乡一体,参保覆盖全民,体现共同富裕建设背景下制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浙江率先探索试点升级的底气,离不开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取得的积极社会效果。
这是一样类似政策的细化和延续,将一些服务细节修改得更加符合当下现实需求。
在2016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宁波市被纳入首批试点。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先后在桐庐县、嘉兴市、义乌市、温州市等地陆续开展试点工作,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不断修整、日趋完善的政策构建。
02
这些数字可以代表浙江在这个领域的努力——
截止目前,全省试点地区覆盖参保人数1111.8万人,累计享受待遇人数5.86万人,基金总支出10.17亿元,失能人员每年人均享受待遇1.56万元。
人手紧缺、经济压力增大、生活质量下降、长期住院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这是政策完善的现实需求。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许多失能人员家庭面临的难题。长护险推广的重要意义也在于此。
它不仅满足了重度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让他们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地安享晚年,还可以缓解老人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照料压力。
这无疑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生活、生命质量的政策。新时代条件的逐步改善给了这项政策细化、补充和扩大服务范围的底气。
根据《意见》要求,浙江省长护险缴纳标准为每人每年90元至120元,城镇职工个人与单位1∶1分担,城乡居民个人与财政1∶2分担。
按各试点地区实践经验,这笔费用远低于其他险种,对个人与企业影响较轻,各级财政压力也不大。
这是正视现实下的有明确指向的努力。
03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尤其是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是党和政府时时关切的对象。你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简单地透视这个政策的暖意,更可以高站位感同身受其背后牵连到的许许多多家庭由此走出生活泥淖的惊喜。
截至目前,浙江省长护险参保人员总数为1110万人。对照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要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500万人”的总目标,已完成74%。
重要的是可持续。而这是经济发展必须考量的承受能力问题。一涉及资金能力的延续,二涉及谁来护理。
按照规划,浙江的这个筹资,不是简单地将医保基金划转到长护险基金里,而是由个人、单位、财政、医保基金四方责任共同分担,形成多元化的独立筹资机制,渠道明确、来源稳定、权责对等。
这样,持续性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
通过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机制设置来长期保护民众尽可能在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尽快恢复生活常态,正是政府殚精竭虑的方向,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服务好那些生活相对艰辛的民众,让整个区域内的民众幸福指数齐头并进地提高,这正是共同富裕的方向和要义。经济如此,民众生活更加如此。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