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篇有关浙江省文博文创与其他地方对比的回顾与分析文章,引起人们对浙江省文创产业的关注和思考。
联想今年2月浙江省文明委印发的《关于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的实施意见》,就会对浙江文博文创与精神文明的冷暖,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如何在反思的基础上,真正把“实”的文博文创和“虚”的、也更加重要的“有礼”联手并进,打造出一个愈加文明的浙江,就称得上是一个重大使命了。
01
这篇题为《浙江的文博文创该发力了》的文章,历数了浙江文博文创的一些不足,指出一些短板需要补齐,这让人们分外清醒起来。
其一,品类相对普通,缺乏较高辨识度。
浙江文博圈的文创产品开发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很多博物馆出品的文创产品数量可观。有的馆成立了文创品牌、开设了文创店,有的则与其他品牌联名合作推出了一些产品。
这是让人欣慰的。
但如果常在博物馆商店逛就会发现,货架上摆的多是手绘笔记本、丝巾、明信片、手机壳、帆布袋、书签……产品林林总总,有些缺乏创意,有些款式几年不换,换个logo放哪卖都行,很难受到年轻人追捧。
其二,爆款缺失,“能打”的较少。
纵观全省情况,目前还没有一款产品够重磅、能出圈!这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圈了多少粉?销量有多少?真的能让很多人爱不释手吗?
其三,销量平淡,观众难以记住,吸引力还不够。
与文创“热供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的“冷需求”:线下门店客流不多是常态,线上店铺销量有时也不及预期。
平心而论,在全国众多文博机构进军文创的当下,供大于求难以避免,大多产品经不起大浪淘沙。不同博物馆资源不同,就浙江而言,缺少像故宫、敦煌这样的超级IP。
文创产品火不起来,尤其不能吸引年轻群体,终究是文博行业活力不足的表现。
这样的反思的确有点振聋发聩。
02
对浙江省文博文创产业的勇敢直面和深刻反思,对于其发展前行自然是有益处的。
有两个层面的东西促使浙江反省:
现实层面,浙江算是文博大省,文物资源丰厚,在考古、遗产保护、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实力出众。但就文创行业目前的市场体量而言,与浙江该有的水准不相匹配。
未来层面,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浙江要打造“文博强省”。其中,文创产业的竞争力无疑占一头。以目前的情况,文创领域的表现与这一定位还有较大差距。
这样的差距与“浙江有礼”的隆重推出及大力弘扬,就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不期而遇了。
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文明推广的急迫与现实文创的低迷在新的背景下发生的激烈碰撞。
这碰撞,能让浙江清醒,冷静思考,并投入到对“实”与“虚”的推进中。
03
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让“有礼”成为浙江最具标志性成果、最具辨识度标识之一。这是浙江目标和浙江决心。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有礼”一直是浙江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浙江开启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蓝图,浙江省委提出培育“浙江有礼”文明品牌,就是要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
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不仅是优秀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更是迈向伟大征程的时代续写,旨在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良好社会氛围与强大精神力量。
这样的高瞻远瞩也是要唤醒和改变当下文博文创整体上的低迷状态,让文创产品以饱满的文明内韵彰显出来。这不光是一种有形的产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文明礼貌礼节的使者,直入人心,唤起整个省域文明。
每一位浙江人都应该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文博文创事业中,在“供给侧”“需求侧”两端,促进文创产业红火起来。
这基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旺盛,对传统文化、文博行业关注度的提高,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快速变化。尤其偏爱国风文化、追求创意和个性年轻一代,消费能力不断升级,会直接推动了文创市场的壮大,其中最不可或缺的是内涵丰富的产品。
浙江文博文创要做到更“会玩”、更“能打”,就需要再发力。让浙江文博文创与“浙江有礼”携手并进,让“浙风十礼”与弘扬“爱国爱乡、科学理性、书香礼仪、唯实惟先、开放大气、重诺守信”时代新风,一起浩荡、强劲。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