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潮评社 > 最新评论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这类“网红”对于引领就业价值观有益
中国网 · 陈鹰 | 发布时间2022-05-09 15:59:16    

  一个标题为“90后女孩大学毕业收废纸”的新闻上了热搜榜。在社会化就业越来越与时代进程合拍的环境下,这样的新闻会日渐变为“常闻”。

  无独有偶,前几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年轻的副教授不选择去一个年薪高达60万的企业而是选择在高校潜心研究,也被人们认为“很奇特”。

  在这些“异类”选择的背后,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多元化就业时代个人价值观的影子。

微信图片_20220509160042.png

  01

  发生在浙江金华这则新闻很简单:90后的邓汝慧大学毕业于商务英语专业,她做过文员、出纳,还自己创业卖过衣服。六年前,她租下500平厂房,开始“继承家业”回收废纸,还专门定制了一台粉色打包机,如今年入20万元。邓汝慧的感受是,废品站也可以漂漂亮亮,心情都会变得更好一些。

  另外那则新闻是:浙江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95后 “学霸” 张志维,被博士生同学称为“学术大佬”——因为他5年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其中有8篇论文发表在电路领域权威期刊。这个成绩远超同龄人。

  他曾于2021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在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Vincent Fusco教授指导下开展研究,并合作发表了5篇SCI论文,在Vincent Fusco教授看来,张志维在微波毫米波功放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除了“躺平”“啃老”以外,所有自我选择的就业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中国的确正在进入一个多元化就业方式的时代,各类就业方式,包括打工、创业等等,都是一种就业方式而已,没有所谓明显的孰对孰错。合适的就是正确的。

  02

  就业观念的变迁史就像一部经济、文化变化的历史。曾经就职于国有单位的豪迈和流落民营企业的低眉顺眼伴随过中国一段经济发展的历程。

  而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推动下,人们就业的机会和选择就业的方式在迅猛增加和发生着快速的裂变。

  收入固然是重要的考量元素,却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元素。兴趣、爱好、舒心、最大化个人价值正成为重要的就业选项。

  就如上述的这两个例子,之所以被“追捧”、被“网红”,有着观念变迁的细节因素。

  这是在物质条件逐年改变以后,很明显的一种职业选择的变化。以往大众一致认可的逻辑正在被新的逻辑替代。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就业的“随意性”比比皆是。所谓“白领”“蓝领”收入距离的拉近使得就业观念变得“五彩缤纷”,一个以往相对趋近的观念变得更加符合就业者内心的呼召和兴趣所在。

  这是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性选择,更加遵从工作快乐与否的人性理念。

  03

  科技的进步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就业观念,它在“消灭”一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催生出许多新的、更加个人化的职业。尤其是“自由职业者”正在快速成为现代就业的一种选择,而配套政策也在默认这样的就业方式并非“不入流”,比如社保正在把“单打独斗”的他们包容进去。

  新闻媒体以此说事,其实也蕴含着一种社会评价:退掉60万年薪的offer决心当教授,一毕业即被评为副教授,等等,都被作为“新闻点”。放弃意味着对于一种“正常”观念的破坏,而这样的破坏正在日渐成为“主流”。

  一切皆有可能。社会应该随时包容这类“可能性”的职业。甚至,未来的就业几乎没有非常统一的判别标准,每个人的个性化就业方式也会造就社会的五彩缤纷。

  这是科技力量的推动,也有时代的新的特质。对于精神的、兴趣的追求,将引领一个时代就业的五彩缤纷。肩负共同富裕示范区使命的浙江,走在中国经济“领头羊”前列的浙江,这种就业观念的变化,也会成为日日显现的常规现象。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